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1-07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1-07
“浙江文人多,群众审艺高”。
1月5日下午两点,唐云艺术馆二楼的中式书桌上,厚厚的留言本只剩最后一页。观众王英杰,拿起搁在笔山上的毛笔,蘸上墨,想了想,写下了他的心里话。
合上留言本,本报和浙江省档案局联合举办的“文脉——浙江文化老人档案展”,在这个阳光熹微的午后,正式落幕。
为期7天的展览,十多位文脉老人前来看展,或携家带口,或师徒同行;有的意犹未尽,一看再看,金普森、仓修良来了两次,陆坚来了3次……他们有很多话想说,于是,留言本里,一句话,或是一页纸,满是他们的心声。
和马路对面,正在浙美举行的敦煌展相比,文脉展安静、无声,更像小河淌水,细水长流。
许多观众告诉我们,他们准备去对面看展,但之前,一定要来文脉展看看,因为,这里有许多老熟人,老故事,还有身边的文化记忆。
这些,都能在这本留言本上找到。
老人
现场言传身教
两次来看文脉展,从事唐宋诗词研究数十年的陆坚,总想写点什么,每次坐在留言本前,提起笔,却总是不成句。
陆坚认真地说,能不能把本子带回去,等他写完,再送回来,“我一定要仔细想想。”
隔了一天,老人拿着写好的留言,早早赶来了——“艺韵书香展异才,鬓霜眉雪畅幽怀。寻常百姓欣相近,醒眼新风扑面来。”这首《文脉档案展感赋》,道尽了展览的深意。
回去之后,他又给我们发来短信:为时代做实事,为历史做好事,展览很有意义。
闭馆当天一大早,仓修良又带着太太、学生来了。
“我太太那天没戴老花镜,这次特地带来了,要仔细再看看。”仓老师挽着太太的手,笑了起来。
老爷子说,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上次来想写一点东西,但没想好,酝酿了几天,今天得认真写写。
“史学是文化的核心,对于这样一个重要而普通的常识,至今还很少为人们所知道……”仓老师拿着钢笔,像写著作一般,密密麻麻写了一页半,他要说说近来的感悟——对传统史学的理解。
写完,他看到身边围着好多年轻人,意犹未尽,又招呼大家坐下来,讲起史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告诉大家,该看点什么书。不大的展厅,成了老人言传身教的地方。
儒学研究专家吴光,还赶来补充了“展品”——他的两份学术证书,并在留言本上写下治学心得:尽心尽力,有为有守,成功不必在我。
观者
留下一束“兰花”
寻常百姓,鬓霜眉雪。就像陆坚诗里写的,看与被看,是文化勾起的一座桥,每个人,都能在这些有温度的物件里,寻回过去的记忆。
走到二楼楼梯口,连放站在丁天缺未完成的遗作《观音跳晨曦》前,停留很久,“丁老师几次想完成它,颜料都调好了,但都没力气画,这幅画,定格了他的人生。”
作为丁天缺的学生,这幅画让连放思绪万千。
4年前,丁天缺最后一场个展,就是在这里举办的,而连放正是那场展览的策展人。
“他当时就在这个院子里,坐在轮椅上,特别高兴地说:‘我不能辜负大家的希望,还要多画几幅画。’那时他都95岁了。”
走到留言本前,连放想了想:“我就写老师教给我的那句话吧。”
“画心中的画。”他这样写道。
叶阿姨是省老年书画研究会的会员,她特别喜欢朱颖人的画,“他给我们上过课,我当时画了一幅虾,他还给我题过字。”
扶着老花眼镜,70多岁的汪伯伯,每样展品前都站定,细细端详一番,评论几句:“周大风啊,哎呦,他的《采茶舞曲》当年很火的,我老伴年轻时还跳过这支舞。这是齐栋的备课笔记啊,我孙子是杭高毕业的,齐栋是他们的老校长,现在名头还很响的……”
汪伯伯说,不少文脉老人都是他的同辈人,看到这些展品,除了敬佩之外,也勾起了青春的记忆,“按你们的话说,我们都是30后、40后,看到同代人的这些成就,我也感觉蛮骄傲的。”
还有一位阿姨,走到留言本前,啥也不写,提起画笔,三笔两划,画了一幅兰花,落款:芬芳。她说,这是她的名字,也是她看展览的感受。
春天
文脉将继续跳动
2012年4月13日,《文脉——浙江文化老人访谈录》亮相钱江晚报,在那一天的钱江晚报封面上,我们很隆重地用很大号的字体作了这样一个标题:为文化之邦,血脉延续。
我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一年多来,我们接触了戏剧、音乐、历史、考古等各个文化领域,加深了对自己本行工作的了解;而这些老人,又以他们的魅力,深深地影响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采访,让我们觉得,我们在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每周五的钱江晚报文化版有《文脉》”,成为浙江省文化圈关注的内容,《文脉》,渐渐成为钱江晚报的一个品牌;当省档案局的强力加盟,营造出这样一个温馨、精致的展览,我们也意识到,“文脉”,正在成为浙江省文化界的一个品牌。
浙江省档案局副局长丁越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然而记忆是有层次的。个人保存,是个人记忆,展示出来,就成了社会记忆,如果再由档案馆保存,便成了国家记忆。
很多人以为“档案”,多半是一些名人成果性的著作,然而,这次展览中展示的,主要是文化老人原始性、过程性的经历,能够见证他们治学和从艺道路创新、发展的过程。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金普森的听课笔记,还有何占豪的乐谱,“这些东西,平常都没办法看到,可是这一次,老人们都郑重其事地拿出来了。”
“我们希望发挥档案局的优势,让这份记忆,更为直观、生动、完整。”丁越飞说。
《文脉》,当然还要延续,通过这次展览,钱江晚报也从各方面得到了许多如何将《文脉》专栏办得更出彩的建议。
等到春天,一段全新的《文脉》,将继续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