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3-30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3-30
柯鹏(德国海德堡大学艺术史博士生)
在二月最后一期的小文中,我还谈到了“画家的寿命”,其实是想谈谈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何以得到延续,却不曾想,著名法国华裔艺术家朱德群先生于3月26日仙逝。至此,杭州国立艺专时代似乎终结了。有趣的是,杭州艺专的代表林风眠的弟子朱德群和赵无极在巴黎成名,而其在国内的弟子相比之下就显得籍籍无名,同时期的徐悲鸿的学生却呈现相反的情况。
朱德群和赵无极二位总是会被作为旅欧的华人艺术家的代表,他们在民国时期接受国内的美术教育,建国前离开大陆,辗转前往欧洲并定居于此。二位的社交圈子和画面风格都不卖弄中国元素,可以说是在用世界语言与欧洲同事们对话,而他们的作品也受到国际市场的高度认可,屡屡创下拍卖纪录。和他们主动融入当地的成名经历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国旅居的艺术家却有着强烈的不融合倾向,主动成为身份明确的东方符号。
虽然都是用抽象的表现手法,朱德群和赵无极的作品从画面上还是很容易区分:赵无极偏向于将情绪寄托于类山水画的意象之中,凌厉潇洒的线条和细微断续的笔触令笔者联想起北宋的巨幅山水,赵无极可能就是那只盘桓于山巅的巨鹰。而朱德群更多地使用对比强烈的颜色,奇崛惊险的构图方式令人猜想,朱德群是否就是那位穿梭于峻岭之间的旅人,偶尔抬头看到群峰与红日。和赵无极与朱德群经历相似的一位重要的在世艺术家刘国松先生在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性上应该也不输以上二位,刘国松的成就主要在于拓宽毛笔、宣纸和墨的材料边界,并且在画面题材上进行过很多轮的取舍,最终游走于风景与外星景象之间。
翻看着艺术家们的画册,笔者感慨人生苦短,这些画面之上凝结了多少画家的精力与才情,见画如晤面,逝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