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3-18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3-18
2014-01-09 |
|
||
|
||
|
名家 专访 记者 夏琳 上个月20日,张耕源集书法、绘画、篆刻于一体的小品展在杭州具有“中国清末巨商第一豪宅”之称的胡雪岩故居举行。展览将持续到2月28日。“这是我2013年10月份应邀去法国参加‘法国50位历史文化名人肖像印展’后的又一次展览,算是一种延续,也是迎接新年的一种方式。”张耕源说。 人物名片
张耕源:又名张根源,1938年10月生,祖籍江苏张家港市。中国美术学院退休,现系西泠印社理事、西泠印社肖像印研究室主任、中国肖像印研究会会长、浙江省篆刻创作委员会名誉主任、浙江开明画院副院长。出版有《梓人印集》、《耕源印存》、《篆刻起步》、《世界名人肖像印》、《中国美术家——张耕源》、《中国篆刻百家——张耕源》、《张耕源作品集》等著作。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大展,1994年获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优秀奖和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会大展有突出贡献荣誉证书;1998年在巴黎国际艺术城举办个人艺术展,受到希拉克总统接见,被收藏书法二幅、肖像印一枚;国画《向日葵》和《松鹤常青》又先后被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并获文化部颁发的国粹大奖。简历被录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当代美术家名人录》、《世界美术家传》等数十种辞书。 多才多艺,涉猎多种艺术门类 张耕源兼善中国书、画、篆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至今还记得,当年在美术老师的推介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去考美院附中时的场景。“当时还在金华读书,美术老师知道我平时喜欢画画,于是就鼓励我去考一下美院附中,也许与这行比较有缘分吧,当时还是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美院附中。” 由于兴趣广泛,进入美院学习以及留校工作之后,张耕源仿佛如鱼得水,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无论是书法、绘画、篆刻他都孜孜不倦,潜心钻研。甚至对油画、雕塑、版画等领域他也都有涉及。正如他所说,要想把一门专业搞好,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出不了精品的。 从这次展览的内容看,张耕源的书法作品涵盖了真、草、隶、篆各体;国画作品人物、山水、花鸟具备;篆刻又有文字和肖像的不同。如此全面多样的艺术展示,在当今艺术界是十分罕见的。 形神兼备的肖像印,堪称“印坛一绝” 张耕源形神兼备的肖像印,熔书法、绘画、金石于一炉,于方寸之间显高超,他创作的“西泠印社社员肖像”、 “世界名人肖像”、 “浙江文化名人肖像”等作品新颖别致,生动传神,堪称“印坛一绝”。 张耕源的篆刻具有的“骨感”,骨力刚劲,泼辣明快,注重节律,霸气内蕴,中规豪放;所散发的“精气神”,气势磅礴,畅快淋漓,古拙质朴,技法娴熟,栩栩生动,翩翩神采。在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来楚生等大家的基础上,他直追古人。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对于张老篆刻作品中边款的评价说:“耕源边款尤有独创风格,巧拙多趣,别开生面,似于古印中所未见。”他篆刻早探秦朝时的古玺之意趣,又取法于汉代大量工整而规范的铜印,从临摹到默刻,从传承到发挥;对文字的研究,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无不浸透了他水滴石穿、磨杵成针的深湛功夫。 2013 年10月,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张耕源应邀参加“法国50位文化名人肖像印展”,他领衔中国肖像印研究会的同道们应法国方面的要求为50位法国名人篆刻肖像作品,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卢浮宫展出。张耕源说:“肖像印以其形象性的表达,让人一目了然,不管什么民族,何种文化背景,对肖像印的解读都简易而明确,肖像印和音乐一样,是无国界的世界语言。用古老的篆刻技术来表现法国灿烂的历史文明是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据悉,展览激起了法国观众的共鸣,反映良好。 传承前辈的谦卑刻苦精神 张耕源在艺术领域涉猎多种门类,自有一番艰辛。除了有极好的天赋外,孜孜不倦地刻苦进取,使得智慧之泉永不枯竭。年轻时如此,现在到了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壮志不减,同时还带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 几十载的艺术生涯,张耕源获得了大量的荣誉,面对着这些光环,他非常平静地说:“我是个搞艺术创作的人,我只是做了我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起我们的前辈大师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和提高。” “我非常欣赏任伯年、吴昌硕、潘天寿等大师,经常观摩他们的作品。尤其是潘天寿老师,曾经给我们上过课,潘老的谦逊精神让我现在还记忆犹新。”当年,张耕源曾经从事过木版水印复制国画的工作,当时主要是复制潘天寿的作品,所以要专门向潘天寿约稿。这期间,潘天寿非常关心他们,经常去指导他们的工作,相对接触比较多。“潘老对自己的要求特别的高,是无止境的。好多次,我们去见潘老,总是被潘老的作品所折服,对他的作品总会称赞一番。潘老哈哈笑笑,搓着双手对我们说‘画不好呀画不好呀’。我能体会到潘老当时讲的并不是故作谦虚,而都是发自内心的话。像这样的大师,如果再多活几年,艺术成就一定会更高。” 张耕源一直倡导年轻人要踏踏实实,静得下心,尤其是搞艺术创作的,千万不能被社会上某些浮躁气氛所影响。要想在艺术上获得成就,做一名艺术家,必须要千锤百炼,学好基本功,艺术是需要沉淀和积累的,而且要提高修养和文化素质。不然只能是一名艺术工匠,而非艺术家。 老玩家的闲暇生活 采访过程中,张耕源的心态像个孩子一般始终非常开心,他称自己就是一个老玩家。“创作之外的时间,我很喜欢玩。我喜欢唱歌、旅行,爱看体育赛事,喜欢驾车兜风。现在老伴说我年纪大了,坚决不让我开车,所以今年把开车这一爱好给戒了。” 张耕源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他的许多艺术灵感都是来自生活的。从事艺术创作,更需要努力地去接触外界事物,才能获得更为广泛的知识和新颖思维。1998年的一次欧洲之行,使张耕源的画风有了明显改变。“当时在欧洲接触到了许多古典的和现代的艺术,还有一些外界的甚至与艺术没有关系的事情都给了我很多启发。正所谓画外功夫、印外功夫,诚如古人所言:功夫在‘外’。”回国后,张耕源的画作在色彩方面突破了中国画原有的典雅和淡雅模式,使用了复合色,色彩对比比较强烈。在作品题材方面也推陈出新,力求多样和新颖。 身边朋友评价张耕源时,都说他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各个年龄段的朋友。与他聊天,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好似一个童心未泯的知心朋友。张耕源说:“不管一个人的年龄有多大,都要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创作上如此,生活中亦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