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林梢青/文 记者 吴煌通讯员 于诗奇/摄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4-15
作者:记者 林梢青/文 记者 吴煌通讯员 于诗奇/摄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4-15
绿油油春天里白砥融通黑白
今天的杭州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在这绿得发油的春天里,你会发现一种特别的黑与白。
线条的律动、空间的张力,古典韵味之中,建构出的却是今日的现代感。水泥路旁,原本文人书斋里的黑与白,被放大到梧桐树那般高,在诗般的江南春意里,不动声色地,请路人放慢脚步。
这一些,都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白砥的书法作品。今天,由省文联、中国美院、钱江晚报联合推出的“融·通——白砥书法探索三十年文献展”开幕,展览将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2000年至今三个历史时期,展出白砥作品及各种文献近百件。
4月15日到22日,除了用70余幅作品展示“拙之美”外,今天下午,白砥还将在展厅现场书写巨幅“融”、“通”二字,等你来“点赞”。
展览占据美院美术馆一楼的三个大厅,没有什么开幕式,“讷于言”的白砥,取消了繁冗的常规程序。
尤其是右手的这个展厅,这里原本是美院的一个小剧场,被改造成展厅,不透光,也不怎么透风。
昨天下午布展的时候,顺着展厅里的光走进来,阳光与嘈杂都在瞬间被隔绝。
展厅的圆形线条,被一堵展墙干脆利落地打破,素白的墙面包围之中,是一件件书法,一块块黑与白。
白砥说:古人把“黑”说成“玄”,“玄深的玄”。
射灯一盏接一盏,投射到纸面上,黑色的线条跳将出来,一件件作品,被唤醒。
最瞩目的那幅巨幅草书,是孙过庭的《书谱》,那是传统在一个书者心中的分量。
那个最大最难辨识的字,是“爱”,落款里,白砥从自己的本名“赵爱民”说起,轻诉对父母的情感。
陶渊明的《移居诗》、陆游的《云门独坐》、《山月随人归》等等,件件都是白砥倾心之作。金文、篆、隶、狂草、二王、欧阳询、吴昌硕等等各种书体、风格、笔意,在各个作品里被打散、被取用。
这是一个现代书法家,不拘泥的自由。
那堵最大的墙面上,巨大的留白,正是在等待今天下午那一刻。
“融”与“通”,是白砥为自己书法探索三十年大展所取的名字。今天下午三点,他将在展厅内公开完成,每字3.6米见方,专业的说法,叫“丈二”。
毛毡已经铺设好,上面还留着陈旧的墨迹,那是4年前,也是在这里。“意与古会——白砥临古书法展”上,白砥在自己临写的200余件作品中,现场书写了“龙腾虎跃”。
而这一次,“融”与“通”,白砥想说的,是自己“书法探索三十年”的故事。他的探索,就是“把传统根部的东西挖掘出来,用全新的面貌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