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许江是谁?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9-19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9-19

 
 
2014-09-19
 
 
 
 

文/记者 李如艳 图/黄永

跟许江面对面之前,我已经见过许江很多次,多是在大型艺术展览的开幕式上。从吴山明《重返单纯》北京个展,到《同心塑美》浙江省美展,再到前几天美院版画系老教授朱维明的《刻木·纪事》回顾展,许江总是在最后一个发言。

许江的演讲,激情澎湃,充满力量,抑扬顿挫的声调,总是能“唰”地一下,把你的情绪调到最高点。

似乎,这已经成了许江给我们的标准印象—— 一个大气的艺术家,激情的演讲家,富有使命感和实干精神的教育家。他穿梭在这些“复合”角色中间,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但一定有一处,是属于他自己的柔软。

许江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出生年月:1955年8月

星座:狮子座

· 2006年 中国美术馆

“远望:许江的绘画”;

· 2009年 上海美术馆

“被拯救的葵园:许江新作展”;

· 2010年 浙江美术馆

“致葵园:许江作品展”;

· 2011年 苏州博物馆

“最葵园:许江作品展”;

· 2012年 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

“重新生长:许江艺术展”;

· 2013年 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

“精神绽放:许江、施慧作品联展”;

 

 

 

 

· 2014年9月28日,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东方葵——许江艺术展”,包括油画、雕塑、水彩的艺术创作。这次以“葵”为专题的展览,既是他在京的“二度葵”展示,也是同代人在国博个展登览的首试。

他的黑衣

八月底的中国美院南山校区,安静得犹如蛰夏的锦猫,目极之处,不见半颗人影。早上九点,许江准时出现在8号楼的办公室里。执掌美院14年来,许江的字典里,从来没有过休假的概念。

依然是黑衣黑裤,这已成为了近年来许江着装的标配。许江的衣柜里有几百件衣服,几乎都是黑色的。

许是这黑衣,总有人跟许江说,你太严肃了。“其实,我只是对穿衣太挑剔。我是个对所有事物都有自己想法的人。”许江说。

有一年,许江在英国被邀请参加牛津俱乐部的party,邀请函上写着“请着正装”。当天许江穿了一件黑色麻料衫就去了,意料之中的,被拦在了门外。

“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正装。”门卫被说动了,许江大大方方地进入了会场。“我为什么要穿西装?为什么非得把西装当成正装?那根本不是中国人自己的衣服。就连中山装,也不能代表中国,因为那里面有一半的设计元素都来自印度。”

这么多年来,许江从来都按自己的风格穿,麻料黑衣,变成了他的常服。麻料垂性好,黑色庄重得体,作为一名狮子座男人,他看重的是低调奢华,以至于许江买过的衣服牌子都火了,因为美院一众老师都跟着买。

他的乡愁

许江对服装的高标准,直接促成美院设计出了自己的学位服。今年夏末的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典礼,毕业生们分别穿着绿、紫、红色衣襟的黑色麻料学位服,越过临时搭建起的“站台”,接过院长许江颁发的毕业证书,沿着“铁轨”,走向自己人生的下一站。

在许江的口号中,毕业生们右手抬在胸前,托起金色的长穗,高呼“星出发”,将长穗抛向肩后,现场一片欢腾。

火车汽笛的轰鸣声中,许江做了题为《火车、站台、汽笛与人生》的演讲。近三千字的讲稿,均是手写。这一回,他提到了他的乡愁。

许江的童年,在福州一处叫做浮仓山的地方度过。浮仓山上有一座中学,教师是许江的父母,一家人就住在山上。福州北郊的铁道,一路穿山越岭,奔驰在许江成长的乡野之中,那卷地忽来的疾风,能把整个人裹挟在巨大的鸣响与飘摇之中。

若干年后,许江再次回到福州,想去浮仓山看看。但是迎接他的故乡之山,因为商业开发,已经被削平了半个山头。许江不肯放弃,执意行到半山腰,记忆中的校舍,门橼残破不堪。

那一瞬间,这个狮子男竟然失去了迈步推门的勇气。

美院选新址,许江来到象山。“我一看象山,哇,老天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就连山上的建筑,都是1955年盖的,和我同年。这是命运的巧合,我一定要在这里办学!”

设计前,许江给王澍写了首诗,大意是这里是夜晚的渔港,所有的楼群是夜泊的舟船。这是深山里的古乡,楼和楼之间的通道是通往青山的古巷。

而此刻,许江坐在我对面,目光却放到空远,悠悠地叹道:“校建筑里有理想,有乡愁。乡愁是一种伟大的情绪。”

忽然间,我似乎读到了一个敏感的、诗意的许江,与人前那个果敢、坚定的许江相辅相成。

他的葵原
 
2014-09-19
 
 
 
 

临近中午,许江邀请我们去他的画室。行到美院门口,许江让我们略略等他一会。目送他走进校对面的一家面包店,不一会儿,手上拎了一袋面包和一杯咖啡出来。这就是许江的午餐。整个下午,许江要泡在画室里了。

许江的画室在滨江一处大库房中,一推开大门,一幅巨型的葵,带着燎原之势,向我们迎面袭来。我估摸了一下,尺幅达六米见长。地面上几十只木头箱子已经打包完成,里面装着许江的水彩作品。角落里有铝制的葵雕塑,黑红色,足足6米高。这样的葵,许江做了1600支,它们将被一起运往国家博物馆,成为一片4米宽、30米长的葵林。

350平米的大库房,墙上全是巨幅油画,呈现着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的葵。有几幅引起了我的注意,那形态各异的葵,枝干像剥了皮,被组织在巨大的骨架上,群峰迭起,有挣扎,有生长,有疾风肆掠后的沧桑和坚韧。

靠近,雕塑一般的笔触,一种力量从葵塔中“呼”地扫进你的视觉,手臂上霎时起了一阵鸡皮疙瘩。那种肌理,那种用笔,横扫过来,有点痛。

“我的葵有一些苦。我画的是向日葵的悲慨。”许江说。

悲慨,悲痛慨叹,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列第十九,是最沉重的一品。许江从不画一朵葵,而是成千上万的葵,金色、褐色、赭色甚至红色的,像灰烬与烈火一道重生。

我想起许江曾经说过的“一万精神”。“一”是对于生命对于自然的一往情深;“万”则是对生命轮替、自然变更的万般无奈。深情与无奈,在许江这一代人身上互相纠结,凝聚成一则表情,一个形象,一种精神。

他的画笔

有一年,作家余华来这间工作室,与许江在一个满是油彩污渍的小桌前坐下,各取了一支小雪茄抽着。据余华回忆,聊起葵,许江立刻激动了,声音响亮,神情虔诚庄重,回忆起了2003年在土耳其马尔马拉大平原看到无边无际葵原的震撼。许江说话时,右手伸向了余华,像是伸向画布那样有力。

而当年那张满是油彩的小桌,在今天仿佛已经成了一件装置艺术品。走进里间创作区域,我能感受到脚下异常的触感,低头一看,无数滴油彩堆积重叠,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硬壳,地面原本的颜色已经完全看不出——这都是许江无数次挥动油画笔留下的斑驳印记。那张小桌子,以及画室中几张木头凳子,斑斓堆叠,以手触之,千重油彩,凝成脂膏;旁边的木箱子里堆着上千支油画笔,支支用到秃毛残杆,记录着一个画家日复一日在油画梯田上的反复耕种。

“我作画用力,往往一个半天就能用秃一支油画笔。”许江痴迷于身体运动带来的情感,腕力之强傲视业界。当年在美院求学时,雕塑系的男生们排队来跟许江掰扳手腕比赛,结果,一个个败北而回。而这半年来,许江几乎每天下午都是泡在画室中。至于学校和学术事务,都被压缩到上午和晚上处理。

许江无数次说过,油画是一个需要内心坚守而澎湃,但却缓慢的塑造过程。这些画笔、画桌的存在、累积与堆叠,早已超越了任何一件刻意为之的装置作品。

他的偶像

转眼已经过了十二点,许江的热咖啡早已变冷。我忽然问了他一个也许是无关紧要的话题:您有偶像吗?

许江愣了一下,然后语调陡然升高:“我喜欢科比!”

看到我脸上惊讶的表情,许江笑了,大声宣布:“我是篮球迷,我是科比的粉丝。”

为了证明他对篮球的热爱,许江变戏法似地在一堆废纸废篓里找出了一只斯伯丁篮球,对着工作室空荡荡的墙壁上,练起了投篮。右手边有一木制脚手架,许江指了指,说:“有时候我用它来当篮框。”

去年,科比来上海,许江花了八千多元买了两张票,专程赶去看偶像比赛。许江坐在第一排,科比背对着他,超过两米的身躯像铁塔般坚定,宽厚的肩膀上,淌着汗水的健硕肌肉闪闪发光,许江在心里狂赞一声——这才是“Hero”!

“我特别欣赏科比永不服输的个性。”只要有NBA的日子,许江在半夜十二点肯定会点播观看,暑期的转会市场,他也了解得清清楚楚,“下个赛季,科比会非常难,但是我真心希望他能再夺冠。”

至于许江自己,唯一的遗憾是没法灌篮。“我一直想组织一次美院教职员工篮球比赛,我参赛的话,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篮框降低50厘米,不,也许要80厘米,让我也灌一次篮!”

这一刻,在这个执掌美院14年的男人心中,跳动起的,是一股永不言败的激情。

Q代表她他周刊,A=许江

Q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A:工作之后的休息,尤其是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之后。

Q2:您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A:所谓的作业太多。作业太多不是痛苦,真正的苦是自己给自己压了永无完结的作业。

Q3:您的演讲业界闻名,文通今古,写序文有何诀窍?

A:我的案头放着胡晓明的《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它是我的“味精”。每回我在文章后半段想抒怀一下的时候,就翻翻这本书,总能找到我想要的。还有《文史研究》杂志也值得读。

Q4: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A:谦虚。

Q5:你眼中成功的关键词是什么?

A:坚持。

Q6: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A:科比·布莱恩特,因为他永不服输的劲儿。我是他的球迷,曾经花了八千多元买了两张票,赶到上海去看科比的比赛。我站在科比身后,他的肩膀仿佛一堵墙那么坚实,淌着汗水的健硕肌肉闪闪发光,这就是“Hero”。

Q7:您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A:健美。

Q8:您最欣赏自己身上的哪一点?

A:激情。

Q9:您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是什么?

A:笔。油画笔与钢笔。我外衣的内袋永远别着四支钢笔,三支黑色,一支红色。

Q10:如果有机会可以改变您人生的一个决定,那会是什么?

A(沉吟良久):不知道。因为人生不可重复,改变不是你自己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