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05-25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05-25
2015-05-24 |
|
||
|
||
|
||
|
||
|
文·摄 朱春杭(除大图外) 用的是中国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毛笔,可王冬龄总会让人意外。当他传统的草书出现在闹市区品牌手机旗舰店的门脸上,当他为打车软件挥洒大字的场景刷爆你的朋友圈……正是这股子“潮”,让这位出身于传统艺术领域的书法家让人刮目相看。 书法竟然还可以这么写!他最近的个展《书非书》继续挑战人们对书法的陈旧观感,写在人体摄影画册上的“体书”、用感光相纸在暗房里创作的“银盐书法”、让人看不出字面含义却觉得过瘾的“乱书”,三个组成部分全部不走寻常路,但照样让人陶醉在起舞的线条当中。
“书非书——王冬龄作品”展 时间:即日至6月10日 地点:杭州三尚当代艺术馆
@年轻人 王冬龄的潮,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他很爱和年轻人交流,“(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在美院里给外国留学生上书法课。在当时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这些留学生带来的是和国内不一样的艺术视野,所以我在教他们的时候,也可以从他们的反馈当中学到很多有意思的东西。”王冬龄说。他最早在照片、画报这些带有图像的材料上写字,就是受到留学生的影响:“来自欧美的学生性格很开朗,喜欢尝试不一样的东西,除了在照片上写字之外,有一个学生还让我在她的额头上写字。” 正是这种爱和年轻人玩的心态,使得王冬龄早早地开始了现代书法的突破,写得越来越好玩:他在画报上写、在自己的照片上写、写流行歌词、写网络流行语……一路写下来,就变成了在著名人体摄影艺术家画册上书写的“体书”系列。 即便是在名满江湖之后,王冬龄还是喜欢从不同的年轻人那里得到有关潮流的最新动态,他喜欢拍照,总会问新型号相机发布的消息;iPad的各种配件他也会第一时间购买,比如读卡器。
@朋友圈 跟年轻人一样玩微信刷朋友圈,这种事王冬龄会落后吗?“乱书”系列中就有一件长卷作品《朋友圈·文丽》,内容是王冬龄发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与孙女的对话: “昨日晚与文丽谈作品。问:这些人体书法有没有意思?答:这有意思。因为别人没有这样的风格,是你突破的。问:书法写在女人体摄影上,是否不雅观?答:挺雅观。因为感觉书法与美女结合在一起。……问:你们学校其他同学如果看这种作品呢?答:其他同学会用手捂住眼睛,不敢看。……我会觉得他们很搞笑。” 书法家玩微信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不过王冬龄的特殊情况要加上这一种:做笔记。 艺术家王公懿是当年和王冬龄一起进入美院学习的老同学,现在旅居美国,每年冬天回到杭州的时候总会和老同学一起见面聊聊天。最让她感觉“受不了”的就是王冬龄做笔记的习惯——每每聊到兴起,他总是会从身边的小包里拿出笔记本,把谈话对象的话给记下来。“好像我们在参加什么会议一样,他像记领导讲话一样把我们随口说的东西记下来,感觉很别扭。”王公懿心直口快。
@银盐书法 很多人都在玩摄影,王冬龄就最喜欢在冬天去西湖拍残荷,大清早就跑到西湖边,如果碰到下雪,兴致更高。但也只有他玩出了“银盐书法”。 2012年,策展人高士明在他的个展《黑白至上》里看到了“体书”系列,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如果能够在暗房里,直接用显影液在感光相纸上书写,一定会很有意思。”一年多之后,经过大量的尝试,王冬龄果然拿出了“银盐书法”系列:“我自己在暗房里边用颜料写在相纸上,美院的摄影家朋友在材料和工序方面给我做指导。” 从2013年开始公开展出的“银盐书法”系列,受到了艺术圈的广泛关注——这种特别的创作方式,不仅仅在书法和摄影之间架起了桥梁,也对摄影本身的“可复制性”作出了有趣的“挑战”。“冲洗、显影时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非常神奇,而且比水墨的晕化效果更加丰富,因为光和材质在处理过程当中有很多不可预计的效果。”王冬龄说。
@日课 《逍遥游》是王冬龄最喜欢写的内容之一,他的展览经常以“逍遥”作为题目,性格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快意江湖的武侠人物。不过,这些“逍遥”背后,其实都是勤勤恳恳的努力。 虽然以草书著称,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练习的却是楷书,这次展览里的《龙藏寺碑》拓片就是他晚间睡觉前临帖最喜欢的内容之一。 在他的工作室里,可以看见他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功课”。如果仔细读一下这些临帖练习,还会从里面找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在美国教学期间,他自学英语,写得兴起,会在中文里加上几个英文单词,古文里会出现“very good”这样的英文单词。 最近因为国际展览慢慢增多,王冬龄花在旅行上的时间也相应增加,即便如此,也没能打断他的日课——他会随身带上一小瓶黑色国画颜料,一叠毛边纸,不管多晚回到酒店,都会挤出时间练习。去年去瑞典参加《变化的中国山水》展,晚上去他房间刚好碰到他在临张旭的草书,当时他把高脚红酒杯倒过来,杯底略微的凹陷就成了他的砚台……“每天要完成功课才能安心。”王冬龄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