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美院毕业典礼,上演“列车鸣笛”

作者:记者 马黎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6-23

作者:记者 马黎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6-23

 
    铁轨、站台、汽笛。一个等待与离别的时刻。

  昨晚七点,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坐在铁轨两端,听着汽笛声响起,急促而汹涌。

  这不是火车站,而是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典礼的现场。这天,我和2000多名学生一起毕业了。

  虽然团委书记早在微博剧透:“今年美院毕业典礼,汽笛隆隆,余音绕梁,大片云集,音效空前,外加空调猛吹,不去看来是不行的。”但当我们走进体育馆,还是有点小穿越。

  复古“火车头”伫立,纸质铁轨贯穿体育馆两端,每走过一拨学生,就会响起火车开过的隆隆鸣响,仿佛他们就是从这里上车,即将去往远方。

  “这是2014次列车出征仪式。”连原本很枯燥的旁白,也设计成了上世纪80年代车站广播的声音。刚坐定,老师就叮嘱我们:今天你们每个人都要从“铁轨”走上站台,接受大家的送别。

  我们倒没觉出多少伤感,坐在“站台”下,大家伸长脖子,反而都在等待一个大家长的送行,没错,许江院长。

  去年,许院长在典礼致辞里,深情回忆了他与夫人施慧在课堂一起朗读的时光。但昨晚,许江没有给大家八卦的机会,而是回到了诗人的身份。《火车、站台、汽笛与人生》,是他为这场站台送别亲自写的。

  “我的童年是在铁道线旁度过的。那是福州北郊的铁道,一路穿山越岭,奔驰在我成长的乡野之中。我从小就习惯了站在路基的碎石边上,感受火车风驰电掣般地闪过,那卷地忽来的疾风,把整个人裹挟在巨大的鸣响与飘摇之中。”他回忆了自己与火车的关系,又用诗意的语言解读了他眼中的火车:“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火车不仅代表‘伤别离’,而且代表‘生纠结’。今天,我们仍然离不开火车的远行,但已经告别了那种群体宿命的奔袭。如果你的父母是当年的知青,你可以回家问问他们,他们会向你道白对这种老火车的感情。”

  这是许院长那一代人的感情。那我们的呢?

  广播里终于喊到了我的名字,像是电影里的某个长镜头。我整理好美院自己设计的学位服,从铁轨这头慢慢走上月台,许院长等在那头,把学位证书递给我,握手,微笑:“恭喜你,毕业了。”

  那一刻,汽笛声又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