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为什么对我们教授感兴趣了?”杨振宇教授在镜片背后瞪了下他的双眼,孩子一样认真好奇。“要我谈谈怎样受学生欢迎?这很容易把好好一个人写坏了的。”他自己先笑了起来,笑和说话的声音都气发丹田,洪亮如钟。持重而阳光活力,就如他很多学生描述的一样。“我的工作、专业跟我的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几乎没有工作和生活的分界,艺术研究就是我的生活,生活也因此不断艺术化,而美院在杭州又有这样的湖山结合的氛围和空间环境,让我觉得很幸福。”
在豆瓣有一个小组成员,很多杨振宇的学生,在里面可以看到一些回忆他的文章和片段。其中一篇七年前的文章被很多同学认为是最到位的,里面这样写道:“踏入教室的是一个瘦高、充满活力又持重沉稳的男子,目光清新而飘越,扫视着整个班级,然后将手中的材料分发下去。……在第一页最上面的空白处,抄写了康德的墓志铭:‘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他推崇用漂亮、华丽、雍容的语言展开那些也许本不很吸引我们的学术分析,用演说式的带感语调讲课且配合以手势,有时冷静,有时热烈,课堂上显得调性很丰富,让人享受。“讲课,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不动声色地说道。
“大多数学生会用近乎贪婪的口吻描述他,因为在包括男生在内的一大部分人眼中,杨老师作为优秀男人的角色远远甚于作为老师。他有文雅的小爱好,看电影佳片,听爱尔兰音乐,他经常在课间放O'connor和小红莓的歌。……”他开的电影选修课,因为报名人太多,常常有没报上名的学生要求“通融”,于是他想了折中的办法,选修上的人三次点名没到的就除名,而想选没选上却也坐在下面听课的同学则可以写下名字排队,除名一个后面的就补上一个,很多人感叹多亏这个规矩才“总算如愿以偿”。
除了博学有趣的光环,杨教授这个巨蟹座好男人对儿子的爱,既让“男神”走下神坛又让男神成为完美的凡人。有同学至今还记得多年前的一次期末课堂。杨教授播放了一段在悠扬的口琴声中回放一学期课程内容的课件。结尾处猝不及防出现杨老师的儿子搭积木吹口琴的可爱样子。字幕说:“今天是我儿子的3岁生日,我在上课,没能回家陪他,祝他生日快乐。”听课的同学们集体鼓掌,温情在灯亮人散之前迅速弥漫整个200人的大讲堂。这不是煽情,而是一种生活与教学的无界融合,如同家人一般的流畅表达。用今天同学们的话来说,这是杨教授爱校如家的节奏啊。
杨教授爱读书,最爱的文本有《心经》和《兰亭序》,他总是希望学生们也能记诵在心,了然于胸,能够对境起义。他称此为人生的秘密武器,以对抗生活中的各种苦厄。他说,有回参加一个无聊的会,就心中默想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文本与相关图像,忽然有了一种豁然而悟的收获。他也会随身带着一本黑皮本子,里面手抄着包括前两者在内的许多文章,碎片时间都用来翻看这本子。这本大名鼎鼎的黑皮本也受大部分学生的“觊觎”,有机会就有人要求翻看和翻抄。
而所有的学习和阅读,杨教授认为用于自养之外需要展现在身上,要践行,融合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人生在世,需要时时起兴”。于是,那些艺术史相关的文献如同百科全储存在他的脑子,他喜欢游山玩水,与自然相处。每看一处风景,宋元山水的佳篇名作就会在眼前叠加。“艺术史学者的幸福之处就是拥有一种超越感。表面看,艺术和生活是某种矛盾,艺术是流,而生活是无常与瞬变,但是如果拥有了艺术感受力,生活时空就可以被超越,变得悠远绵长,一个人的有涯人生可以变成无涯无际。这种力量可比都教授穿越四百年还要能量强大。”正是这种超越感的幸福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让杨教授觉得可以安贫乐道,处理好日常繁琐生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各种焦虑。“不要操心,不要烦心,要用心。”他低声讲出了自己的处事秘诀。
“艺术的熏习能让人感受最精微的事物,从世界得到更多丰富的感悟。”于是打太极的时候他有“太极悟”,感受到与自然相应时,人的身体也会思想,而我们可以从民间传承中寻找到传统文化的脉络。杨教授也写博客、写微博微信,将学园的空间延展到网络世界,与他的学生们保持着畅通的交流。他偶尔也用“Papa”软件来拍山水风景,配上自己吹奏的口琴曲或南音洞箫。“一个有阳光般的金属质地,一个有夜晚月色的悠远苍凉。好玩的东西真的太多了,感觉玩不过来。”带着学生西行下乡,他成为那个最迷“狼人”游戏的新手,对于学生热衷讨论的星座问题也表示要看书好好研究下,否则总像听被编了密码的对话。他即兴发起火车上的学生生日party,让漫长枯燥的慢车时光,成为学生们难忘的记忆。在杨教授的幸福生活里,艺术和生活不分彼此也无需分开,都需要创造性。
年龄:41岁
星座:巨蟹座
身份: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教授
专业:近年致力于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
Q = TATA 周刊 A = 杨振宇
Q1、你最喜欢什么类型的学生?
A:我会比较偏爱那样的一类学生,他们来到这个有学术传统的学园,带着从自己真实生活体验中得来的问题与困惑,并能以一种热情与开放的心态,寻求解决之道。我常常把他们称为身怀神秘能量的学生,他们总是能够为学园带来新的可能性。
Q2、课堂之外学生常问你什么问题?
A:课堂之外,学生最常问的还是:“老师,现在我该读点什么书呢?”其实,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其实很难回答的问题。于是,一场无边无际的对话就开始了。
Q3.你觉得做老师最大的乐趣是什么?
A:是交流的乐趣,共同探索学术问题的乐趣。尤其在中国美术学院,师徒相授、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传统与氛围,一直还在。人生在世以情义相系,做人如此,艺术的创造也是如此。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将他们的智慧与见识汇聚在这片湖山胜处,这时候,你不仅会充满乐趣,甚至禁不住要深深地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