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文润浙江 且听歌吟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06-02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06-02

 

 

本报记者 王婷
 
 
 

  十年,一路,踏歌而行。

  这是一首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文化之歌,诞生于2005年的仲夏——在省委省政府吹响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声中,明确给出了“八项工程”的基调。

  “八项工程”都与“文”相伴: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好比“哆、来、米、法、索、拉、希、都”八个音符,流淌成了浙江文化建设的美妙旋律。

  在此之前,还有一段总纲:2003年,省委省政府把进一步发挥人文优势、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纳入进了浙江“八大优势”和“八大举措”的重要内容,作为浙江实施“八八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这首文化之歌的创作初衷里,包含着一份洞察和远见——

  在探寻浙江从一个资源匮乏的省份迅速崛起为经济大省的“浙江现象”背后,人们找到了“文化”的答案:浙江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一个重要支撑在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优势带来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了浙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在“浙”里,文化软实力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浙江的文化之歌,用“三大体系”给“曲目”划出了篇章——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继而,又细化出了重点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公民道德养成计划、文艺精品打造计划等“十大计划”。

  有了主旋律,浙江的文化乐音共鸣声声,文化活力竞相迸发,热力绽放,之江两岸涌起了文化热潮。

  抓素质、育精品、搞研究、重保护、促产业、建阵地、广传播、强队伍……一个个新难题迎刃而解,一个个新亮点竞相迸发,一个个新品牌孕育而生。

  怀着文化自信, 唱着文化之歌,浙江正在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两美”浙江建设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相继出台,继续为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良好的环境。

  今天的文化之歌里还有了“中国梦”的精神图腾,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夙愿,追风踏浪,勇往直前——文化的力量,就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文润浙江,文化中的江南,美的力量如影随形。

  今天,我们撷取了“八项工程”文化乐章中的小小片断,用“集结”的方式为“出发”践行,且听歌吟,一起,迈向文化强省的新征程!

 

 

与美同行

 

 

 
 
 

  本报记者 王婷

  这是奋力的一推,手掌的那面是“生”,手掌的这面是“死”。富阳大学生何俊斌在直面车祸时选择了——留下大爱,舍己救人。他为别人推开了死神,也为人们留下了满地清香。

  虽然世界没能留住他,然而他却并不孤单。在许多浙江人的身上,都有着何俊斌的影子。

  这些天,在大巴司机突然晕倒、母女二人意外落水、窨井盖洞口敞开的危急时刻,总会有人奋不顾身、义勇相救,一次又一次彰显道德的力量,让杭州这座美丽城市里的人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的涌动。

  杭州“最美妈妈”、湖州“最美保安”、衢州“最美老师”、宁波“最美快递哥”……浙江大地上的“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再到“风尚”,随处可见,无处不在。

  与美同行,用凡人善举铸就的力量,感染、启发着每一个人,积沙成塔,聚少成多,浙江人的文明素质在不断提升。

  融入浙江人精神基因中的“最美”因子,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在“最美”的风尚谱系里,还蕴含着“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

  “八项工程”之首的文明素质工程,提升了浙江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进步,为和谐社会营造出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文明风气。

  与美同行,一路相伴!

 

 

 

“最美女孩”毛陈冰

  毛陈冰,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设计部职员,获悉贵州农村一名“熊猫血”孕妇急需输血救命后立即借来路费,千里走单骑赴贵州,挽救农妇生命。

  一句话语录:“在生活中,我们每一次微笑的付出,都能让世界变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