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当代艺术中重生的后来者  ——2014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断想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1-15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1-15

   

  玫红天鹅三联件(玻璃、石膏)  安博·考恩

 

  我在与一些玻璃艺术家讨论他们的作品时,常想象玻璃艺术家创作的最初状态,是否如高寒时面对一块浮冰的联想,还是回到孩童时在有阳光的午后,凝视屋檐下那一柱钟乳似冰柱的漫忆。以我专业的眼光看,这种作为一般观者对玻璃艺术的理解,实际上涉及了玻璃作为一种特殊材料的造型艺术的最初本意:摹仿或者象征。

  对于中国的玻璃艺术家而言,当代玻璃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正如现代陶艺之于中国陶瓷艺术) ,清代以前的玻璃制品尽管不少,但形制制约了表现,能够体现制作者心性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20世纪50年代中国向东欧派出第一代学习玻璃艺术的留学生,但那时仍然深受装饰艺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影响的捷克,并未将玻璃艺术转变成“设计”或是“当代艺术” 。历史的错层给中国的玻璃艺术制造了一种断裂:当那一代学成的留学生归来,并在中国开始传播装饰风格的玻璃器物艺术时,欧洲的玻璃艺术已经开始转向,而始于社会主义阵营分裂的20年的中西隔阂,使中国的玻璃艺术仍然处在实用和艺术之间的边缘,未发展成为独立的当代艺术。玻璃对自然的摹仿和象征性表现,成为很长时期艺术家和生产者的主题。

  因此,上世纪90年代,当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在宝山新校区首先成立玻璃艺术专业,并在英国著名玻璃艺术家安德鲁·布华顿的帮助下,开始了当代玻璃艺术的教学和创作时,习惯了摹仿和象征的中国玻璃艺术家长时间彷徨在这两者的关系之中。当然,这时“工艺美术设计”也使他们纠结,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的特殊性,投入当代玻璃艺术行列中的人有相当多为陶瓷设计出身,早年以装饰为主的设计痕迹难以彻底割裂。这一时期的重要契机是,一批在英国追随安德鲁·布华顿学习的年轻玻璃艺术家陆续学成回到中国,分布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学校,成为中国当代玻璃艺术的重要力量,他们之中,庄小蔚、关东海和刘立宇等人,渐渐成为活跃的当代玻璃艺术家。

  安德鲁·布华顿曾长期担任英国伍尔弗汉普顿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是一位造诣精深的玻璃艺术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玻璃艺术作品偏重诗意的抽象,在色彩和玻璃透明的穿行中,表现出一种线条漫构的大千气象,近年来他渐渐将其作品与装置结合,注重玻璃艺术与场所空间关系的营造。如果说安德鲁·布华顿体现的美学趣味是一种偏重唯美的当代,他的中国学生却没有亦步亦趋。庄小蔚仍然坚持唯美的诗意,但他已糅入了更多的东方意境;关东海则越来越多地回到中国传统,强调玻璃的不透明性,让观者的想象回到先秦玉器的浑朴和厚重上;刘立宇则在当代观念上走得更远,玻璃构件只是她的语言符号,空间传达的思想,才是她的本意。

  20世纪末以来,玻璃艺术的表现特质引起了相当多艺术家的兴趣,这其中有已经成名的画家,还有与玻璃艺术形态相邻的雕塑、陶艺从业者。一些著名艺术家对自己原有风格的艺术样式,转换为玻璃的表达有相当的兴趣,因为这种转换不是简单地移植,而是结合新材质和技巧的新创作。例如艺术家许江的琉璃“葵”系列,从油画葵怒放式地遍野生长,到通过琉璃半透明的暗亮,有雕塑形态的静态的葵在桌上、水面上,有一种浮世的象征性;王建中当年已是一位有影响的陶艺家,从陶瓷艺术跨到玻璃艺术,那种与陶瓷的相邻关系,使玻璃艺术的中国传统意境有了某种特殊呼应;公共艺术家杨奇瑞则从雕塑入手,通过模制和雕刻的方式,布局象征性的人物空间,追求玻璃色彩的瑰丽境界。

  与早前以英国当代玻璃艺术倾向为主的以上海、北京为核心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玻璃艺术不同, 21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的玻璃艺术创作呈现出新的状态,这就是受非英国的玻璃艺术的影响,以一批留学或访学美国、俄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艺术家为主体,通过不同的师承或受其影响,呈现出多元的当代玻璃艺术新面貌。由于历史原因,美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当代玻璃艺术的观念追求也与其主流的当代艺术大格局密切呼应。安博·考恩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威斯康辛州的玻璃艺术家,作品曾被布鲁克林美术馆和康宁玻璃博物馆等收藏,他的作品材料质感传达了独特的温暖和性别感;海克·布莱罗虽然就学和工作于英国,但他是德国人,其作品以方形构成,在充分体现玻璃透明质感的同时,仍有强烈的理性意味;尼克·蒙特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是澳大利亚学院派玻璃艺术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的不同物态和材质之间的反差,通过装置的方式互为关系呈现,传达了一种轻松戏娱的美学情境。欧美现代玻璃艺术在新艺术运动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将它延伸到多样的领域,随着20世纪艺术从现代向后现代发展,玻璃艺术也呈现出主流与当代艺术相携发展的面貌。这样的背景,极大鼓励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玻璃艺术家。李文作为玻璃艺术工作室的主要负责人,他的背景从本校的油画到莫斯科最高工艺美院的壁画,再到捷克布拉格建筑设计学院玻璃工作室访学,他对玻璃的颜色特质体会相当敏感,结构的重视使他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绘画性;而另一位玻璃艺术家李玉普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留学回来后,在具象事物的玻璃表现上作了不俗的探索,他最近的作品“非洲印象”系列以类似于盛水的塑料口袋造型,将玻璃透明和不透明的关系结合,使观者在熟悉的对象下看到一种别处的“陌生” 。

  与现代陶艺一样,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也是一个重生的后来者,玻璃的造物特质使相当多的玻璃艺术家都曾经花很长时间处在材料的再表现和自然物象象征性的再现之间,而当地域和本土因素获得重视的时候,又希望从邻近的玉器和陶瓷艺术中获得借鉴和灵感。因此,从中国整体当代艺术的状况看,玻璃艺术发展滞后于陶艺和漆艺等相邻的艺术类别,这也是中国当代玻璃艺术至今还没有形成广阔影响的原因。就艺术家而言,任何材料都是自我心中想法的映照物,但映照物无法孤立存在,它处在我和材料技巧的关系和广阔的社会系统之中。如何表达不仅是方法的问题,同时也是内心回应他者观看的控制,而在玻璃的模制、吹制或者综合成型之中,这种控制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对映照物的把握和期待获得超越的过程。也许正如我们童年对屋檐冰柱的记忆那样,融化来临的时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象经由透明或者不透明传达给我们的“可能想象” ,这就是弥漫内心的“加工”所产生的认识和道理。

   

  三石塔之十(玻璃)  海克·布莱罗

      相关链接

  国内外顶尖玻璃艺术品汇聚国美 

    1月13日至3月5日,“透器·透气——2014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本次展览主题为“透器·透气” ,旨在从玻璃艺术的本身特质到东方哲学的层面,表现出玻璃的本性,诠释出这一传统器物的人文精神。展览邀请了近30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国际玻璃艺术名家以及杨奇瑞、王建中、关东海等国内知名玻璃艺术家。他们的参展作品呈现出实验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倡导原创精神,这一玻璃艺术群体,和而不同,视野开阔,各持风格,彰显了个人执著的学术追求。此次展览活动除作品展外,还将举办相关学术研讨会,通过对玻璃艺术创作、理论、教学和境遇等问题的探讨,寻找当代高等教育中玻璃艺术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