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06-02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06-02
一群重磅嘉宾捧场一个低调小型画展
前几天夜里,在杭州吴山脚下四宜路的鸿印堂画廊,一个小型展览《不系之舟:俞晓刚水墨艺术展》低调开幕。
俞晓刚这个名字,对于今天的杭州人而言是有些陌生了,但展览开幕时来的嘉宾,却让人觉得这个画家有些不一般。
许江、宋建明、杨参军、施慧、龙翔、付新生……他们都是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77级、78级的老同学。在这个开幕式里,没有职务、身份,没有仪式、发言,夜幕中,只有因为大家口中的“晓刚”,而勾勒出的老同学们。
不系之舟
是许江取的名
俞晓刚是杭州人,毕业数年后去了澳洲,逐渐淡出杭州艺术界。但老同学们依然对他记忆深刻——他的样貌身形里,颇有日本明星三浦友和的影子,他家在灵隐白石桥有个院子,大门到房间,大概有五六十米。
尤其是许江,展览名字《不系之舟》,就是他取的。
印象中,这位78级油画系的同班同学,和别人很是不同。他从小就和美院的沙孟海、陆维钊等老先生要好,生性也自然骄傲,“素描是用线的好,色彩亦清风雅淡。”
记忆里最深刻的,是大三时,晓刚领着许江第一次去灵隐,走山路,经过上、中、下天竺,令他明白这位杭州同学的“仙风傲骨”,其实是来自于绝好的山河。
毕业后,俞晓刚去了厦门,又远赴澳洲,少了消息。
但这个夜晚,老同学们重聚,丝毫不觉生分。有些同学,两鬓都已泛白,却坚持嬉笑着要把“77级”和“78级”分成两队合影,但时不时总有人稀里糊涂地站错了队伍,又亲近地闹成一团。
特立独行
是作品里的关键词
2008年,《南方周末》曾用“自由引导人民——中国美术学院的77、78级”为题,写过这美院文革后的第一批学生。
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已经是当今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但在那个青春时代,这批学生群像中的其中一个核心词,是“特立独行”。俞晓刚也是一个典型。许江清楚记得,无论是同学关系,或学画从艺,俞晓刚都很独特。他和俞晓刚在一个教室里完成了毕业创作,“晓刚画的是《盖叫天立像》,青松挺立,翠绿流淌,在当时是没有人这样来画的。”
毕业后,俞晓刚到厦门鼓浪屿的美专任教,后来成为“厦门达达”现代艺术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在厦门现代艺术展结束后,艺术家们用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参展作品。
而厦门“达达”运动的另一位发起人,也是这一届的同学——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家黄永砯。
在俞晓刚的作品里,可以读到他和中国传统艺术之间根深蒂固的血脉关系,但也依然可以读到他的独特性。
“这几年,大家在梳理‘85新潮’的代表人物,有五分之四或者四分之三出自‘国美’。我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85新潮’,要看它的上文。它的上文就是以77级油画班为代表的这种精神。”许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