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09-30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09-30
“三国演义”系列皮影
许江
一
“民艺”为何?
如此严肃的发问,似乎很难回答明晰。“民艺”之“民”,是否“民族”之意?显然我们在说“民艺”之时,并没有将传统书画之类的民族艺术主流包括在内。是否“民间”、“民俗”之意?我们所面对的民艺仿佛远不止市井街坊的形色,它常常包蕴着我们先人生活的世界,以及那些维系着我们生命价值的内涵。
我们常说:中国江南传统生活的方式是以茶米为食、以麻丝为衣、以竹陶为用、以林泉为居。围绕着这种衣食用居,维系着一个风采独具的器用世界,氤氲着本土日常生活的技艺精神。这种独具风采、日常活用的器用世界与技艺精神,我们称之为“民艺”,也许离“民艺”的原意不会太远了吧?
二
以座椅为例。古中国人席地而坐,背靠作为“横山”的屏风,盘坐之下的筵席标示人的身份。长几短案,樽俎灯烛,在人的坐卧辗侧之间,便结构了居所的风雅。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古人使用床榻,地位愈高,床榻的尺度愈大,但坐姿仍然一如坐席。席地之风延续数千年。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这升高的四十多厘米,历秦汉魏晋隋唐,中国人用了足足千年。最早的椅是上马用的“蹬”,称“马扎”,故短椅叫“凳”,四足相交,又叫“交椅”。高凳有靠背,有所倚,便成了“椅”。椅与床榻之间的隐秘联系,氤氲着“座”的身份印记。椅在那里,代表了一种座次,一种人世的位置。高足坐具还有诸般的好,不仅改变坐席上的分案而食的习惯,养成华族的共食生活,进而使菜肴的烹调,摆脱分件的局限,便于做整体的处理,让中国烹调进入一个更为自然生态的诗话境界。而且垂足的坐姿更让人的身体舒展自由,亲近了与桌砚的距离,看窗外的世界时有更广的视野,利于中国文人的诗意想象。这种餐桌与书桌的旷日持久的革命,带来中国人身心世界的巨变,俱得益于高足坐具的演化。
椅渐渐成为一种雅物,进入中国人的家的中心,构筑起一种伦理的规制。中国家居的中堂就是用“椅”来传递家族的威仪,理解忠孝的奥义,并从人体的坐的姿态中发掘出形制的秩序,寄寓某种与行为规范相配的情怀。椅既是家庭个体的确认,也是家族整体的存在,它是中国传统中无所不在的家之观念的承载,它让我们相信在家的相倚相安的整体中,个人所应承诺的责任和执守,以及中国式生活世界里个体独立的内涵。
三
现在,我们对明代的官帽椅做一个简约的素描:一个微微揳开的立势,管脚扎实,虎虎生威;靠背坚固,扶手微抱,坐者所倚的是一种木构的仪仗;搭脑轻扬,椅脚微张,明座椅的雅意尽在其中。“官帽”之名虽俗,却生生地规范着“学而”的价值意念,道出了通家的祈愿。中国之大,南北各具特色,北方四出头官帽椅展露威仪,南方官帽椅则蕴着细腻温润之感。据说南方官帽椅需四十二组件,好的官帽椅的每一组件均需“解自同一段木”。一张官帽椅几成一棵可以坐的树。“不出头”的做法需要更为优质的木材,更为精密的构件,某些隐秘的断面含蓄地藏在榫卯之间,支撑着座椅的骨架,满足了南方人的内敛与深蓄。就是这样,椅在中国传统中,它的形制深镌着与人、与家族的关联。
这种关联渐渐地滋生出中国精细木作的匠心,滋生出文人雅匠的美的品味;它的风神,传递着民族社会的整体梦想和骨象美感;它的简约,显示着东方的温雅以及包蕴其中的简约放怀的诗意;它的构造,定义了山水自然的分寸感以及我们远望湖山的内在敬畏。椅使它的倚坐者成为精神上的贵族,成为东方世界的拥有者。
但后来的中国,椅又渐渐还原成坐具,还原成某种好看好用之物,而与它曾驾驭的理想、曾承载的品味,渐次疏远。连绵不息的兵燹战乱,让人们变得实际,变得随机,渐渐失去自省与内蕴的信念。后来西式的椅子来了,沙发来了,带来了一系列坐具和坐的方式的变革,带来了关于椅的功用之学与摩登之说。椅,呈现着无尽的变化,但它的形制中,正失去曾经简约的诗性,更重要的是,它的倚坐者,那种东方诗者的坚守和浪漫,已然无存。
座椅和关于座椅的文化姿态,值得我们深思。看到今天中国家庭起居的所谓舒适的“无椅”布置,看到今天的孩子们将身体绻曲在“互联网+沙发”的绵软之中,看到中国传统座椅退守在茶室雅集一类的仿造空间独自沉寂之时,我们是否应当有所警醒。如果我们面对本土的生活世界不持有尊崇和承续的文化职责,而一味看重功能化的器用标准,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中国木艺,还有陶艺,还有茶艺,还有诸多维系着我们生命基因的礼俗和民艺,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与乡土。这种失去的方式不是不存,而是心灵仪式的淡化,而是生命内涵的缺席。某种满足于表面繁华、简单根植于功能化标准之上、缺少内在精神跬积、漠视心灵仪典的习性,正从根本上毒害着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内涵,使得这些传统徒有其形、虚存其表,在技道的层面上,我们有可能不断地成为战败者。
四
这就是我们何以要建一个民艺博物馆,并以江南乡村民艺的展示作为开馆的首展。我们正是要在这里常年展示这片热土家山之上往昔延绵的日常器用,展示这种器用后面的生活世界。让这些器用世界如这山壑日月般与青年学子相伴,以其凡常的质朴镌入青春生命,慢慢养成有若自然山水的朴寂心性。在今天崇尚名牌的全球时代,如何帮助青年制造者培养起和敬独立的品味,根绝那种功能化、定制化的技巧习性,亲熟民艺可以是一剂心药。这些凡常民艺,虽不似传统名画名帖般昂贵,却都带着真实的生活世界的印痕,开启着我们肉身中潜藏的精神基因,并由此去品味东方技艺的创造与品质。这些民艺,其技艺是质朴的,有的甚至有些粗陋,但唯其粗陋,却囊括了往昔世代的某种真实的舍弃与离断,让我们在必须面对的日常世界的粗陋与残缺中,窥见生命的恒常与永诀。这些器物,包括它的斑驳的岁月包浆,甚至比珍贵的“雅收藏”更深地教会我们去感受本己的自己。这里,是青年学子真正的学堂。
陶艺家周武同我说:“技艺就是一个容器,它需要不周,需要有空,唯其有空,才能把思、把情装进去,才能把日月山川装进去。”这是现代艺者的箴言。民艺世界里,有太多这种“神话”。今日民艺所倡导的,不仅是一村一艺的存活,也不仅是我们与往昔历史的联系,它更是人性绵绵不绝的自省,是我们日常之手的哲匠之思。年前读到一则关于“金缮”的报道,感怀之余,写下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给残物漆上金边
为手艺人稀缺的年代
留一道尘封的关联
这里,大漆是一种粘剂
历史,成了手上不绝的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