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琼楠 摄影 朱丹阳
一走进张炜的水印天文创产业公司大门,就看见一幅大禹治水图。在作品背面,刻着一句话:“相传大禹治水在此舍舟登陆,故有禹航之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设余杭县。”余下的是大片留白。张炜说:“空白的地方,就留给后人去书写吧。”
张炜是土生土长的余杭人,家里三代人都是民间壁画工匠。在张炜的作品陈列厅里,有几幅他爷爷在民国年间创作的《塘西马家台门壁画》复制品(原物都是被重点保护的文物),这些壁画已经斑驳脱落,只能看出一些线条和色块。如今,张炜也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殿堂壁画”的代表传承人,“这种老手艺不能丢失掉,作为传承人,我有一种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感。”
从小仰视着壁画长大,张炜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着浓厚感情和兴趣。他还记得8岁那年,他和父亲一起外出画画,绘制的是余杭电影院的一幅电影海报,有十几个平方那么大,父亲在墙上描线条,张炜就在一边帮忙,用油漆上色。
1989年,张炜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进修,后又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并获艺术硕士学位。所以张炜的艺术创作,一手是雕塑,一手是殿堂壁画——他觉得这并不冲突,“艺术是不分门类的。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哪一个不是艺术全才?”
传统的殿堂壁画,要先用木头雕出线条,然后用传统的矿石粉末上色,再沥粉贴金,有时候也会根据需要镶石。这个工艺流程,史书上都有记载,张炜觉得想要照搬并不困难,但是他觉得,“不应该停留于故有的表现形式,而是应该通过继承与创新,使之更符合现代建筑或环境空间的装饰需求。”张炜直言传统不可复制,“复制的东西,无疑就成了赝品。”
2009年,余杭和荷兰韦尔特缔结友好城市,交流频繁。去年,张炜作为余杭的艺术家代表,去了韦尔特一趟,除了展示自己的殿堂壁画作品,他还和当地艺术家共同创作了一幅《女娲与玛利亚》。今年5月,荷兰韦尔特的艺术家代表团首次来访余杭,张炜创作了一件雕塑作品,名为《对望》,两个侧脸的中间,只有一只椭圆形的眼睛,“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美,其实都是一样的。”
在张炜看来,匠人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传递的是技艺,提倡个性。第二个阶段,传递的是思想,“30岁之前的作品是给人看的,30岁之后的作品是给人读的”。第三个阶段,传递的是文化,要把自己心中的爱,通过作品表达出来。“我现在还停留在第二个阶段,”张炜说:“技艺再高,也只是一名工匠,要成为真正的大师和大家,必须要在创作理念上推陈出新。”
张炜很喜欢读古人的书,尤爱庄子。他将从书中读到的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于是就有了殿堂壁画作品《庄子,秋水》和《庄子,逍遥游》。前者被授予首届艾琳·国际工艺精品奖银奖,后者获得第二届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
张炜从庄子身上学到的一点就是,做手艺,不能妄自尊大,“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的人生格言就是,做自己会做的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匠心说 / 所谓的匠心,就是艺术。“艺术”两个字拆开,“艺”是手艺,“术”是方法。艺术就是一种有思想的匠心。匠心决定了一件作品的高低,也透露出匠人的文化涵养和个人素质。手艺这种东西,是要用心做的,发挥到极致,就会成为真正的艺术。
美学说 / 美是第六感的直接反应。我理解的美,就是漂亮,一种不需要语言来表达的东西。有句老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件艺术作品,只要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和共识,让大家都觉得美,那它就有价值。
大师名片
张炜:1970年生于余杭,农工民主党党员,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专业,201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并获艺术硕士学位。浙江省杭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殿堂壁画”代表传承人。殿堂壁画代表作有《祈福中国》《中国记忆——白蛇传》《庄子,秋水》《庄子,逍遥游》等。
张炜认为 最能代表他匠心的作品是《中国梦·远古的歌谣——〈山海经〉组画》(之一)
我去年读了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被其中描述的那个神奇的灵怪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开始了《山海经》组画的创作。一共18幅,尺寸是1.25m×1.25m。
这批作品我都采用了大漆脱胎和岩彩绘制的创作手法,将皇帝、蚩尤、共工、盘古、神农和夸父这些神话中的人物,用现代的造型手段加以表现,更具视觉冲击力。
使用的颜料,也是最传统的青金石、孔雀石、绿松石、朱砂和石黄,磨成细粉,然后涂在上面。所以你可以看到一种自然中没有的色彩,它们营造出一种氛围,仿佛可以听见远古的歌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