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画葵十年,《东方葵 许江艺术展》今天在北京开展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9-28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4-09-28

画葵十年,《东方葵 许江艺术展》今天在北京开展

 

这个人的这片葵

 

开在这个时代的这群人心中

 

 

本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金晓依
 
 
 

  北京,天安门广场东南侧,中国国家博物馆。

  葵灯引路,东方葵隐秘于屏墙之后,一身黑衣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穿行于“葵园”之中。

  它们如铜铸、如篝火、如夏花,也有如寂静辽远的荒原。它们被高高悬起,被光线照亮,被观众凝视,被有心人记于心头。

  参观者经过它们,默然无语,百感交集在心头。画葵十年,许江的葵,与那个渐次远去却始终被铭记的时代,以及那一代人的命运交叠。

  今天,《东方葵 许江艺术展》将在国博南二三四厅,正式开幕。

每一株葵

都是对生命的一次追问

  昨天,展厅里,灯刷刷地亮起。

  许江怔怔地望着再熟悉不过的葵,有一点恍然。

  良久之后,他喃喃自语:原来,自己的生命况味,是这样的。

  许江喜欢独自在画室里画葵,用音乐淹没周遭所有的声响,将笔杆紧紧拽在手心,甚至戳出血泡,磨出硬茧。

  笔与画布的撞击之间,那些纠结的记忆与沉重的心神裹挟着他,将他带向葵。每一株葵,都是他对生命的一次追问。

  画完,葵们被搬下画架,置于画室的一角,层层叠叠,叠叠层层,他说,自己就像耕作的农夫,多少劳作埋在土里。

  直到,展览前的这一刻,重新看到葵,也重新看到自己。

  穿过东方葵的屏墙,左手是“重屏·东方葵”的巨屏。九道画屏之中,是许江最新的油画巨制《东方葵》系列,巨幕的葵园被悬挂起来,置于屏上,黄与红的色彩,深重而浓烈;

  右手是“层览·葵平线”。如阵列般的油画长卷,是许江对中国画手卷传统的致敬,展现出一个辽远而隽永的横轴视界。长卷里的葵,色彩明艳、欢快夺目,与《东方葵》的深重截然不同,这,或许是画家近年里难得的轻快心情;

  第三部分“综观·一花万果”里,满目的铜葵,与百余件纷纭群化的水彩葵,刚烈与柔软之间细诉了许江对东方美学的两极思考。

  而国博大厅“俯仰·共生”的葵群,曾游历西方,如今又再次回到了东方,凝聚而为一代人激越的塑像,亦充满历史情怀与人生感慨。

十年画葵

浴火重生的苍凉和悲慨

  许江画葵,已有十载。

  2003年,在小亚细亚平原,他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他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

  那一瞬间,他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被怦然激活。

  从此,他开启了他的葵园绘画。

  而我们读葵,也有整整8个年头。

  2006年,许江的《葵园十二景》,首次登上中国美术馆中央圆厅。之后,他开始置身于大尺度的“葵园”之中。他的葵,他的葵园,从北到南,从东方到西方,以深重的命运与姿态,成为一个时代人的代言者。

  2008年冬天,作家余华来到许江的画室,看到满屋的葵,不胜唏嘘。第二天,他在文章中写道:向日葵是我们共同的一个记忆,是让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热泪盈眶的一个意象……很多年过去,终于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向日葵复活了……”

  “葵,不仅仅是绘画的对象,也是自我洗礼和塑造的载体,我把自己的专注和感情,放在了葵上面。画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缓慢的生命塑造的过程,东方葵当中,只写葵的纠结和人性的挣扎。在葵的塑造的底层,是我自己的洗炼和塑造。”许江说。

  年年追葵,2012年,许江曾追到新疆北部阿勒泰。

  清晨八点,天色漆黑,月亮高悬,他被带到一片葵园,一望无际,月光下仿佛一堵长墙。他在葵园中穿行良久,感到曦光一点一点染在枝叶花盘上,葵园被缓慢地点亮,但葵盘低垂,它们担负的责任使它们无力再抬起头,但它们俯首的方向正是太阳冉冉升起的地方。

  他穿行期间,问自己看到了什么,是否与年前在土耳其看到的不同。“我画葵,塑葵,把葵园播在展厅和广场,播到欧洲。葵点亮了我身上某种气质,并表现为浴火重生的苍凉和悲慨。此刻,我仿佛走在我心的原壑之上。”他说,鲜花是一种悦目,老葵是一种揪心。悦目虽然好看,但揪心才是一种真实的感动。

  这是葵,是许江,也是他们这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