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0-26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10-26
孔仲起追悼会,浙江美术界大腕几乎全部到场
昨天,中国美院的很多老师请假了,有的延迟了下乡写生的时间,废掉了原本订好的火车票,而浙江艺术界的许多艺术家,推掉了原本计划好的活动,赶到了杭州殡仪馆,送别一位恩师、挚友,一位中国山水画艺术家。
10月5日凌晨,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孔仲起逝世,享年82岁。
阴雨多日的杭州,在昨天放晴,阳光温暖,就像先生时常挂在嘴边的笑。他爱笑,爱热闹,喜欢跟老朋友小朋友在一块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是他平日里最爱说爱写的孔子的名言。
大家怎会不知先生的心呢?许江、王赞、吴山明、卓鹤君、王冬龄、尉晓榕、姜宝林、王霖、沈浩、张捷、林海钟、谷文达……当今活跃于画坛的中青年山水画家,大多受教于他,他们从北京、上海等地赶来了。
这张朴素的折页,是留给大家的念想。
没有念悼词,众人静静送别
“神笔挥写钱江潮,洒泪追怀云水谣”,许江写的挽联,挂在孔仲起微笑的照片两旁,其他在场的,或者不在场的艺术家亲笔写下的挽联,簇拥着先生,以这种特别的方式,纪念他。
而百合、白菊丛中,孔仲起静静地躺着。女儿孔贻奋说,老爸爱鲜花。于是,她买来许多白菊,每个人进来,拿上一支,寄托哀思。
还有一件特别的东西,人们都拿到了一张朴素的折页。
扉页,胖乎乎的先生,站在自己的画前,微笑凝视,上写:缅怀孔仲起先生。折过来的那页,分别印着先生的生平,而打开来的内页,是他的两幅代表作《钱江潮》和《观无涯》。
孔贻奋说,这是美院和家里人一起商量设计的,希望给喜欢老爸的人,留个纪念。
十点,告别会开始。
没有念悼词,没有任何讲话、发言。孔贻奋说,老爸是个平和的人,不需要什么华丽的辞藻和开场白,简简单单就行。
于是,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走到前面,没用话筒,只是简单地说,请大家拿着鲜花,送一送我们敬爱的孔老师吧。
人们蹲下身,放下白菊,留下画作,一种念想,一份纪念,尽在不言中。
他的浪头、云水,无可匹敌
1955年,孔仲起在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中国画系学习,孔老的学生、画家尹舒拉说,细细揣摩孔老师所画的以潮水为题材的作品,“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已属于自家山水。这当然和孔老师得益于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等大家有关,更得益于顾坤伯先生纯正的中国山水画传统教育。”
1960年开始,孔仲起便留校任教,很多你能报得出名字的书画界名家,都上过他的山水课。
“我来美院读研究生的时候,孔老师就是国画系的老师。他对年轻人特别提携,是个很性情的人,宽厚的人,一位美术教育家。”走出殡仪馆,王冬龄落了泪。
美术教育家——这个称谓,先生特别看重,前几天,在撰写孔仲起生平时,师母钮素芬曾提议把它放在“著名山水画家”前面,摆在第一位。
尉晓榕在读本科时,也上过孔老师的课。“他的墨法很好,尤其是淡墨,在国内非常突出。他画水,画浪头,画云水,我认为陆俨少老师走了之后,估计就没什么人能和孔老师匹敌了,这是他的地位。”
但是,对于名利、地位,老先生却没什么要求,很淡泊,尉晓榕说,在中国美院,他是一位堪为典范的老先生。“他任教时间长,人又随和,喜欢开玩笑,而且开得很有质量,总能找到那个点,所以吸引了很多人,不管校内还是校外,入室的,还是私教的,甚至偶遇的,一字之师的关系,那就更多了。”
看到这么多人来送“老孔”,作为同事和好友,吴山明很感慨,“他朋友特别多,为人宽厚、诚信而且幽默,只要和他相处过,都会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曾经画过一条鱼,老孔看了之后欢喜,就很慷慨地在上面题字,那张画还一直保留着。”
先生的随和,记者深有感触。去年,本报创刊一万期,我们请孔老师写一句贺词,他乐呵呵一笑,“钱报啊,我万分欢喜,个么就写这四个字吧。”落款时,他停了停,看着记者,“我写庆福(孔仲起的族名)好不好,这样亲一点。”
这样一位可敬可亲的人走了,钱江潮再起,也要失色了。
怀念
他喝酒后特别有趣
吴山明(画家):
作为山水画家,他取得的成就很瞩目。他在山水技法上是有创造的,而他画的海和潮水更有独到之处,自成一派。
他喝酒以后特别有趣,酒到七八分的时候还能写字画画。喝到三四分,则是画得最好的时候,也是整个人最幽默的时候,并且他幽默得有格调,因为胸中有学问。
他爱热闹,人越多越开心
尹舒拉、王少求(画家):
熟悉孔老师的人知道,孔老师是一位爱热闹的人,人越多越开心。
他开心的时候,就像一个小孩子。记得他八十大寿的宴会上,穿着大红衣服,宴会的最高潮竟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往他脸上亲,往他脸上抹奶油蛋糕。他更是呵呵大笑,乐不可支。
他帮我写过毕业推荐信
张捷(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
老师是个善良的慈父,他善解人意,对学生总是关怀备至,有求必应,泽被后人。当我们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总是能给予无私的鼎力帮助和关爱。
恩师还曾为我毕业分配的事写推荐信,并恳请耄耋之年的陆俨少先生作画,四处求情,学生迄今铭记于心,感激之情无以相报。
讲典故是他最擅长的
林海钟(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
孔老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他的教育方式是“无形”的,有中国传统的文脉在里面。
他上课时很活泼,讲典故是他最擅长的,尤其是给学生上课的故事,他会用幽默的方式,讲给我们听,是一种启发性、鼓励性的教学方式。
他这个人,对很多事情都不放在心上,常以糊涂自居,实际上,他是一个智慧的长者,是一个很性情的艺术家。在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程中,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