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潘天寿先生邀请大家来找茬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0-26

作者: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10-26

一场有趣的展览昨天亮相西湖边,20多件作品有个名字叫“变体画”

 

 

 

本报记者 陈淡宁

 

 
 
 

  本报讯 昨日,晴朗的阳光照香了杭州第二波绽放的桂花。这样的秋日午后,在西湖边散步是再惬意不过,如果你昨天经过南山路212号,可能会在著名书法家沙孟海题写的“潘天寿纪念馆”的大石头后面,发现一张新展讯的易拉宝“潘天寿变体画展”。

  这场昨天开展的展览是2015年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继2013年的“潘天寿美术教育文献展”、2014年的“潘天寿写生研究展”之后,纪念馆的自主策划展览连续第三次入选文化部精品展出季。

  只是和前两年的“教育文献”和“写生研究”相对比较业内的展览不同,今年的展览更有趣,因为是变体画。

  什么是变体画?

  美术界里对出自同一画家之手,名称相似,构图相似,但画面却不尽一致的作品的称呼。

  就以“潘天寿变体画展”的海报为例,上面印着两幅同名画作《西湖碧桃图》,乍看相似,但细看下来,就像玩“大家来找茬”一样,两张画有很多微妙的不同之处。左边的为潘天寿纪念馆馆藏,右边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收藏。画面中桃枝柳条的走向、湖光的色彩、山石的形状都有变化,就连题款的位置也不相同。

  这个有意思的展览就设在潘天寿纪念馆陈列楼二楼。展出的20多组作品,大多为潘天寿的真迹。易拉宝上的那两幅《西湖碧桃图》,也是首次合璧展出,此外,多年未曾露面的潘天寿的大幅作品《接天莲叶无穷碧》、《松石梅月》、《耕罢》等,也一一亮相。

  因为展览的低调,昨天来参观的客人大多是“偶然闯入”,可一旦走进展馆,大家就流连着不肯离去。一些人细细地找寻这些相似画作的不同之处;一些人在猜测相似作品分别画于哪个年代;还有一些人对展览现场安排的“构图变变变”互动活动很感兴趣,现场尝试摆放构图。

 

 

策展人陈永怡、美院教授童中焘解读

 

为什么潘天寿中意变体画

 

 

 
 
 

  本报讯 这些相似却不同的画面,背后藏着怎样的深意?

  就让我们跟着潘天寿纪念馆馆长、策展人陈永怡,中国美院教授、著名山水画家童中焘一起来找找答案。

  在20世纪中国画大家中,潘天寿的“变体画”数量不少,他作品非常适合诠释中国画的构图问题。潘天寿讲究“造险破险”,因此他的画极具形式感,也经得起推敲。

  潘天寿中意变体画,有很多原因。

  比如,是为了不同立意而不同构图。《接天莲叶无穷碧》和《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张作品,主题同是荷花,看着类似,但在构图上稍加变化,便产生了一繁密、一疏简的不同意境。

  比如,对原先的作品不够满意,重新调整。两张《墨梅图》就是很好的例子,第一张上下两个枝头碰到一起,他不满意,调整后的第二张确实更为精彩。

  再比如,画完一张觉得不过瘾,还想画出新构图和笔墨的。最典型的是《凝视图轴》,同样是一只猫立于岩石之上,却有横构图和竖构图两种不同表达,都很精道。

  陈永怡说,他们特别把1963年、1964年,潘天寿在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花鸟工作室的讲课实录《关于构图问题》拆解,配在作品边上,这样更容易理解潘天寿是如何创作的。

  展览里说的“构图”,上升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理,相当于“章法”。潘天寿认为,后期文人画衰弊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重视画理、画法,只关注笔墨的意趣,所以,他重视和强调章法,变体画就是他的艺术实验。

  “我们认为潘老如此讲究,如此苦心经营,似乎花了很大的力气,然而在他那里可能只是习惯成自然(尤其是成熟期),并不见得有多么刻意。也就是说,这种看似精益求精的笔墨、章法和构图,到后来很可能已成为潘老无意识的举动。这恐怕也是潘天寿的画,每幅都堪称精品的原因。”童中焘说,“潘老的画,我们一目了然,那些反复出现的题材、内容,与他内心的境界相一致,而且有些特别能反映他的个性,如画面上经常出现的石块、秃鹫、山花野卉等。用古人的话说,潘先生反复作某种题材其实是一种’寄托’。”

  本报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郑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