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琳 刘洋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1-30
作者:郑琳 刘洋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11-30
“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型学术展昨在杭开幕
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时间,现当代中国画历史中的名作,几乎都集中在了杭州南山路的中国美院美术馆。
经过14个月的精心准备,“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型学术展昨天开幕。在这所有87年历史的艺术高校里任教过的100多位教师的精彩画作、画学专著和文字手稿,构成了这场罕见的重量级学术展览。
半个美术圈的专家都汇集到杭州,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论坛研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凝聚着千百年来中国文化精英的学术理想。 “中国画学国美之路”正是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为叙述主体,以“天地绘心”为学术主题,集中展现民族性绘画与中国文化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览将持续到12月19日。
这次展览的名字就很值得玩味。
“天地绘心”四个字,将书写在中国绘画历史长卷上。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这样解读:“所谓绘心,即东方式的以天合天,以生命的天性契合自然的天性,以自然的天性开启生命的天性。中国书画很早就将自己放置在把握世界本质的机位上。中国古人们在绘写的艺行中,释放温良和雅的自然天性,达成以天合天。”
“中国画学”,也凸显出展览的特别性。中国美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认为,“画学是中国画作为学术层面的一个提法,就是要对中国画进行一种学理性的梳理和研究。其实早在国立艺专时代,第一批国画教授们就有很强的画学意识和学术功力,郑午昌先生的著作就叫《中国画学全史》。中国画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这是它的土壤,我们既要植根在这土壤上,又要跟他们保持一定距离。这次中国画学‘国美之路’,不止是对国美中国画系的历史做梳理,而且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对中国画这种民族文化样式在20世纪的学术历程和创作成就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历史性的理解。”
这场大展分为“立心”、“继学”、“拓疆”与“增峰”四个篇章,包含了林风眠、潘天寿、陆俨少、吴茀之、周昌谷、方增先等一大批国画名家的名作。
这批展品中,有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典藏的中国画系教师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也有中国美术学院院藏的优秀作品;既有作为内部教学资料,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内美术学院始终争相临摹效仿的经典国画课徒稿,也有老师指导学生“下乡”实践的写生小稿;既有诸如“浙派五老”等名师的经典作品,也有现任中国画系教师的新构佳作。
如此完备详实地展现中国画系建系87年来的悠久历史与学脉传承,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小龙湫下一角图》潘天寿 |
《风景》林风眠 |
《粒粒皆辛苦》方增先 |
这87年
从这87年的中国画史里,能看到中国社会每个历史转折点上的面貌。
20世纪初叶的中国,一方面,列强侵凌,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开启诸多新兴事业,对传统中国绘画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1928年,蔡元培以“美的心开启民心”为希冀,指示林风眠创建国立艺术院。一批旅欧归来的有志艺术者,团结在林风眠的周围,以欧美的艺院为蓝本,兴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高等学府。
20世纪40年代末,黄宾虹南下,在栖霞岭结庐教习,弘扬民学的理想,塑造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后的高峰。
20世纪50年代初,在中国画改造的困境中,浙派人物画横空出世,开启中国人物画表现时代的历史篇章。
20世纪50年代末,潘天寿提出人、山、花分科的思想,奠定了师古人、师造化进而师心独造的中国绘画当代教学体系。之后,潘公凯提出“两端深入”的策略,揭示了中国绘画传承与拓展的双向命题。
新世纪开始,中国美院提出中国画学复兴的理想,将中国画技艺与理论研究提升到画学的层面上,锻造中国画系统研究的高峰。
许江说:“中国画学国美之路,正是一条旷日持久、生生不息的天地绘心之路。在这条长路上,传统艺者的画家与文人身份重新在学院学者的层次上聚合。它不仅告诉我们学识修养对于创作有文化深意的作品的重要性,而且还展现了这种品格为天地立心的担当,并不断地跬积而成心怀文、襟抱朴、重品学、强笔墨的学脉特征。”
声音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
中国画有明确的形式和精神内涵,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中国画有传统面貌和体系,在此基础上它又是开放、吸纳和不断创新的。从中国美院这一所学校的历史里,我们就能看到中国画发展的这种特征。希望这次展览和学术研讨能够取得预期的成就。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艺术则是对历史情感最直接的记录,每个时代的绘画都浓缩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20世纪中国画学的精神建构,可以说是中国面临全面进入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以后的一种反应。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重新梳理和认识中国画这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这个展览以中国美院自身的学术梳理,给我们呈现了“天地立文心”的思路,用美术视觉的形态,呈现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民族自强的奋斗过程。文艺总是会在社会思潮的前端发出最强的声音,今天这样的一个活动,也可以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启迪。
著名美术史论家刘曦林
“中国画”这个名称在上世纪20年代得到认同之后,东方艺术的体系得到了承认。这里也隐含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的救亡和启蒙运动这个重大课题,也落实在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代表的艺术阵地上。林风眠起草的国立艺专的组织大纲里“培养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为宗旨。”这是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的觉醒,要开始美育了。黄宾虹非常明确地讲过:“艺术有民族性,艺术有时代性。”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
中国画发展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当代的高峰竖立在前面。前辈和后辈们作出了许多努力,也有灿烂的光芒,但我们也要看到,艺术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相比,依然是相对滞后、缓慢的。我始终觉得,我们要更有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使命感和自信心,中国画艺术在世界文化中也应当有更高的认知度,目前还依然有局限。中国画艺术如何融入世界的语境,为人类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