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杭州结束持续绵绵的冬雨终于初见阳光的日子,位于南山路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迎来了一个相当规模的中国画大展——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吴茀之、黄君壁、顾坤伯、陆俨少、陆抑非、方增先、顾生岳……当这些先后任教于中国美院中国画系的老先生的珍贵作品集体亮相美术馆时,一个中国美院最引以为豪的中国画系的时代脉络,也伴随着这场“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大展而逐渐清晰起来。
为何是
“中国画学的国美之路”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国画系,它在87年的历史发展中,始终站在民族文化发展和时代精神演进的历史大潮前端。“之所以把展览的主标题取名为天地绘心,是因为从国美的第一代老先生到现在,对中国画立的就是天地之心,民族之心。”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如是说。
至于副标题中为何是中国画学的国美之路,而非中国画的国美之路,高士明表示,国美的先师们不仅是好画家,而且是画学家。“国美最早教授国画的那批老先生,他们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但作品精彩,而且画学上也很精通,潘天寿如此,黄宾虹也是这样。而像郑午昌、腾固这些学者更是如此。到了新世纪,学校又一次力推画学研究,这八十多年的历史仿佛就是一个回环。”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表示,中国画学,是这几年他们一直在思考的一件事情。“画学是中国画作为学术层面的一个提法,就是要对中国画进行一种学理性的梳理和研究。我们中国画家为什么要搞中国画学?因为我们是学院中人,就得讲文脉,讲系统,讲框架,讲思想。”这也不难解释国美的中国画系与书法系合并成一个学院的初衷。“其实历史上两个系也分分合合过好几次,应该说各有利弊吧。从文人画兴起开始,就加强了书画合一的观念,两张皮也就此被文人融合在了一起。”尉晓榕说,曾经很多中国画系的毕业生写不了好字,在给绘画作品落款时仅仅就只能写个名字。“而如今在中国画系,不仅重视书法,同样也重视国学。”
中国画界的“半壁江山”
都来了
本次大型学术展经过14个月的前期筹备和策划,将展出曾在国美中国画系任教过的一百余位教师的精彩画作、画学著述以及珍贵的文字手稿等展品,这些展品将全面、真实的展现中国画系87年历史进程中的学脉传承、教学实践、画学思想以及20世纪中国画的沧桑巨变。展览分为“立心”“继学”“拓疆”与“增峰”四个篇章。在高士明看来,“这四个篇章就是中国画学的四个面象。”
为了这次展览,中国美院不仅拿出了院藏的优秀作品,还从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借到了典藏的中国画系教师创作的大量近现代优秀作品。展览既有作为国美的内部教学资料且在很大程度上为国内八大美术学院始终争相临摹效仿的经典国画课徒稿,也有中国画系老师指导学生“下乡”实践的写生小稿;既有诸如“浙派五老”等名师的经典作品,也有现任中国画系教师的新构佳作。如此完备详实地展现中国画系建系87年来的悠久历史与学脉传承,在国美中国画系的历史上尚属首次。没错,在美术馆一楼,你不仅能看到吴山明笔法鲜明的浙派人物画,也能看到八五美术新潮运动中的领军者之一谷文达用水墨表达的巨大的当代艺术“离婚”;而在二楼楼梯处,还能看到两幅“镇展之宝”——潘天寿的《小龙湫下一角》和黄宾虹的《粗笔山水》,简直都是“纯干货”。
为了一睹这次史无前例的大展,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肖峰来了,台北师范大学教授刘国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中国国家国院一级画师姜宝林也来了,还有画展的主人们——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朱颖人、舒传曦、叶尚青、闵学林、卢坤峰、童中焘、吴山明、刘国辉、卓鹤君、徐家昌、马其宽、王冬龄……这样豪华整齐的阵容,简直就组成了中国画界的半壁江山。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2月19日,其间还将举行两大高规格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