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斯嘉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2-04
作者:陆斯嘉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5-12-04
许江,1955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8-1989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研修。现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3年夏,在土耳其许江邂逅了一片广袤无垠的葵林,由此开始了对于“葵”的创作。
布面油画《沧浪园》
在一次画展上,一位学生问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对作品的评价。许江说:“你不要把这张画太当一张画来画,你要把它当一条路来走。一张画画得好或者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够持续地画下去。如果你把它当成一条路,你就会十张二十张地画,自己就会不断地打开,一定有一种人在里面。”
今天,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东方葵Ⅱ——来自葵园大地的报告”许江艺术大展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出,并将持续到2016年2月28日。此次展览是许江近十二年创作生涯的集中展示,共展出“葵园”主题的大型油画作品六十余幅、系列水彩作品百余幅,以及一系列大型雕塑作品。
许江昨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展览现场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说:“这次展览最明显的就是蓦然回首12年画葵。这12年画葵使我突然警觉,12年是一个生肖的轮回,是一代人的结点。12年前跟我一起到土耳其的人都已经成熟了。如果说葵曾经是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亲身经历,我希望这样一个旷日持久的描绘和表现应该进入所有人的生活,去点亮它可能有的记忆。”
本次展览依照中国艺术传统中特有的观物方式,分为四个主题板块:“俯仰-共生”、“重屏-东方葵”、“层览-葵平线”以及“综观-百塑百葵”。这四个板块以雕塑、油画、水彩等艺术形式,突显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美学特质。其中,“俯仰”是指展览序厅中訇然耸立着的雕塑葵群,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流火,奔涌、升腾,凝聚而为一代人激越的精神塑像,展现出“俯仰一世”的人生兴怀和历史感慨。“重屏”部分则以十四道大型画屏展示了许江最新创作的油画巨制《东方葵》系列,呈现出层峦叠嶂、黄钟大吕般的恢宏气度。“层览”以阵列般的油画长卷向中国画的手卷传统致敬,展现出一个辽远而隽永的横轴视界。第四部分“综观”中则展出了凝重奇崛的铸铜雕塑《一花万果》以及百余件纷纭群化的水彩作品,探讨东方美学中“浅深聚散,万取一收”的观象之道。
此外,本次展览还呈献了一个题为“此在即诗”的文献展,梳理出艺术家12年来所经历的葵园发生现场和展示现场,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对许江创作中的十个关键词进行了深入解读。
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许江带着他一贯激越慷慨的谈话风格,讲述了自己12年前在土耳其小亚细亚高原与“葵”的不期而遇:
“2003年8月的一天,在小亚细亚高原,我蓦然遭遇一片夕阳下的老葵。那葵钢浇铜铸一般,与大地浑然一体。它们正朝向同一个地方,太阳从它们身后缓缓落下。我仿佛看到一群老兵,也看到我们自身,那曾经向阳花开的一代人。那一瞬间,我所有的关于向阳花的经验——那时代的群体命运和现实的风雨沧桑,那交叠我心并在记忆中蒸煮了几十个年头的经验——被怦然激活。我看到了将一代人的生命历史性地活化而为的存在。我不仅看到了葵,而且看到了葵的荒原表情,看到了一个季节和站在季节边上的自己, 从此开启了我的葵园绘画。每次创作,我都仿佛回到那里,回到那个夕阳西下、大地苍茫的‘众神的黄昏’。那个时刻是我葵园记忆的起点,也是我后来无数葵园意象的家园。”
此后,许江陆续遭遇了生命中五个愀然于心的葵园现场,并从这些发生现场中反复自我开启,进行描绘:从小亚细亚高原的“远望当归”,到内蒙古雪原的“沧桑如醉”,从象山葵园的“重生之炼”到阿尔泰荒原的“群葵即人”,再到嘉兴南北湖的“此在即诗”。在这段持续十二年的生命远旅中,许江“从远方回到本土,从俯瞰的天空回到沧桑大地,再回到群葵的家园。”
许江的葵与世人见面,始于9年前。2006年,许江携《葵园十二景》首度晋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远望”的个展。近十年来,许江的“葵”系列, 先后在北京、广州、上海、台北、美国华盛顿、德国德累斯顿等地区的重要机构展览。2014年,“葵园”系列以“东方葵”为题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次,许江携其最新作品、带着东方葵的“发生现场”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这是葵园系列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总结性展示,同时也是一份来自葵园大地的视觉报告。
许江自况画农,不仅因为当他站在葵海中写生时,俯身取景、作画的样子有如一介农夫,而且因他12年来抛开其他意象而单单执着于“葵”,也像一位在精神上守护葵园的农民。在日夜相伴中,人葵逐渐合一,心手日渐浑然一体。“绘画很有趣的是,当你跟它沟通到一定的时候,你会被唤醒。每天能够完全激活的时候,你就要相信(自己的绘画)。这个道理如同火中取栗。”许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