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梢青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9-29
作者:林梢青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6-09-29
著名书法家白砥——
外语中连带的笔画
有草书的感觉
本报记者 林梢青 本报通讯员 郑施诗
白砥教授的工作室和往常一样,推门便是墨香,此刻地上已平铺着写好的“欢迎”,分别是中文与葡萄牙文,墨迹还未干透,纸面上仍有晶莹的光彩。
白砥说,这个上午,他前后共写了4张,第三遍、第四遍时渐入佳境,最后交给我们的这张是他认为最佳的。这是他一贯的认真——书写时一定要进入最佳状态。
中文的“欢迎”,厚重大气,落款“白砥”;而葡萄牙文“Bem-Vindo”,优雅抒情,落款是“Bai Di”。
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却都是明显的“白砥风”。中文不必多言,葡萄牙文的书写,白砥经过了一番思考,最后运用草书的技巧。
“一方面要表现自己的书写风格,追求厚重大气的感觉,并且让大多数人读得懂,中文书写上线条更粗一些;另一方面,我原来学过法文,葡萄牙文的书写还是比较流利的,有些连带的笔画,有草书的感觉。”
和方正的汉字相比,外文字母线条以圆弧线为主,没有复杂的横竖撇捺,书写表现倾向于流畅感。这种特征与草书相对接近。以书写草书的感觉进入,线条也能够体现出中国书法的质感。
细看“Bem-Vindo”,字母错落之间也是中国书法的韵味:“字母线条的感觉和前后线条的节奏变化,尽管不像汉字一般复杂,但也存在造型,要讲究字母之间的关系。”白砥说,例如,单词中的大写字母“B”和“V”,相对重要,造型感也就更强。
用毛笔写外语,对白砥来说不是第一次了:“写葡萄牙文是第一次,但之前也用毛笔写过法语,两种语言比较接近。”
你可能不知道,白砥原本是学法语的。1980年,15岁的白砥考入北京国际政治学院法语专业,由于年纪小,同学们常用法语中的“Petit”称呼他,意为“小不点”。“白砥”这个听起来中国风十足的名字,其实是从“Petit”音译过来的。毕业之后,白砥基本没有用上法语,倒是因为书法写得好,被校长点名留校工作。
和所有居住在杭州的人一样,白砥也感受到了G20给杭州带来的变化。比如平时去美院上课,都会路过树上挂满了小灯的南山路。“G20对杭州来说,当然是很重要的事,不仅展示杭州的风土人情,还有文化,特别是书画、篆刻这些深入杭州生命的传统文化。”白砥说。
在白砥看来,以多种语言写就的书法“欢迎墙”在萧山机场展示,除了表示东道主的热情,还有助于外国人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他们能够通过其中的母语读懂意思,也能感受到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白砥,生于1965年,浙江绍兴人,本名赵爱民。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