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杰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11-24
作者:王文杰 编辑:gmjj 发表时间:2018-11-24
众家谈巴巴
柯尔内留·巴巴 田间休息 布面油画 1954年
艺术的尊严
■胡振宇(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美院油画系原主任)
二战以后,欧洲人为将意识形态分成东西两大部分,巴巴对此极为痛恨。当年的东欧的政治氛围和文艺思想,使他感到困惑、彷徨。周边的一切压得他透不过气。他主张艺术是一种人内在主观意识的精神性创造活动,而他的这个主张显然与当时的文艺方针格格不入、背道而驰。上世纪50年代初,政治空气略微宽松,他前往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美术馆、博物馆饱览大师们的作品。但他并未和别的艺术家一样迎合西方现代主义潮流,而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东欧。他眷恋着他的家乡和他工作室里那种幸福的孤单,沉浸在童年初学绘画时接触到的古典作品,去追随那些大师,从大师的作品中汲取精华。他的一生曲折而艰辛,但他以对艺术的执着、真诚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创造了具有强烈风格化的绘画语言,把写实绘画推向一种新的层面。
巴巴的启迪
■杨参军(中国美院教授,中国美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
巴巴的绘画语言有以下几个特征:1.形象塑造的真实感。2.绘画语言的概括力。3.油画技艺的表现性。
西方油画语言通过上下传承能够达到新的高度。巴巴的油画汲取了17世纪荷兰画家伦布朗的表现方法,即强烈的光感和黑白的节奏感,同时他也吸收了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和委拉斯贵兹的技巧,如人物的夸张变形和形体的概括,甚至,我感到莫迪格里安尼的造型也曾吸引了他的关注。但巴巴在对上述大师语言和技法的学习中,自然转化成他本人对现实视觉的理解,并形成了他独特的深具油画感染力的风格语言。
我们仍深处在这样的学习境域中:油画语言的创新,建立在对前人油画精髓的吸收之中,建立在对油画语言特质深刻的体悟中,建立在对生活深入的体验之中。
精神的提炼
■杨飞云(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院长、教授)
巴巴的作品既有现代意味又有现实主义精神。有的时候,巴巴在表达人的内涵的时候并不是注意细节的,特别是对于五官,比如说嘴巴和眼睛他都虚掉,但是神态却表达得非常吸引人,好像那个表情反而更加有表现力。他是把最本质的部分强调出来,把那些有生命的、活动的地方,该有生动表达的地方,甚至都有一点点有意识地让它带有一种朦胧感。所以形体的结实加上神态的朦胧,达到了一种绘画性的、形而上的感染力,带有一种爱、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所以,他的绘画实际是带有一种要表达、要获取的内心需要的那个点上的一种提炼,还有对绘画艺术的本体的热爱,加上他在绘画里面清晰的、直接的、很精炼的一种表达,是很吸引人的。他和欧洲的不太一样,和前苏联的也不太一样。它受现代印象主义,特别是塞尚和高更这一类画家的某种影响,但是他把这个东西拿过来以后,更加突出造型的永恒感那个部分,确实是很有力量。这个既不同于古典,又不同于后印象主义的现代,而是恰恰从这两者当中提炼出一种东西加以表现,展现了罗马尼亚那个时期的一种社会形态和人的那种精神状态。这些方面都对我们中国的油画有很大的启发。
我觉得年轻人看巴巴的时候,很容易去看他在处理上提炼出来的那样一种形式表达,很容易被这个东西吸引。其实要是搞巴巴的这个效果,我觉得很容易学,很容易模仿,而且很容易出效果。这样的话,实际上完全不是全山石先生在这个时候办这个展览的初衷。今天我们面对这么大的绘画人群,中国油画艺术在21世纪,怎样借鉴巴巴的艺术精神,在中国人的手里怎么提高?怎么把油画画到世界水平?我想这才是全先生办这样的展览最根本的初衷。
巴巴的孤独
■金一德(中国美院教授)
博巴介绍当时罗马尼亚两位重要的画家,一位是巴巴,一位是丘古伦古。在罗马尼亚国内丘古伦古的影响远远大于巴巴,而在中国,我们只知道巴巴。巴巴因不满主宰当时的文艺思想体系被批判。到1953年,巴巴的作品又被说成是斯大林思想的体现,又受到批判。1958年,他和潘天寿同时获得前苏联艺术院荣誉院士。他们国家也给了他各种荣誉,但是他的处境并不风光。由于前苏联解体的政治冲击,由于他坚持古典绘画,对印象派以后的绘画不认同,与青年人不能互相理解,加上地震对他身体的伤害,晚年有孤独感。中国艺术家是他的知音,是对他的安慰。
(访谈整理:王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