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晓璐 陈友望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1-10
作者:赵晓璐 陈友望 编辑:姜秦淮 发表时间:2019-01-10
助力国家盛事 展现当代艺术新魅力
杭州8位进博会艺术家谈当代艺术
八位艺术家创作具有杭州元素、江南韵味的艺术精品亮相“进博会”
通讯员 赵晓璐 记者 陈友望
在备受世人瞩目的国家盛事会议空间的陈设上,艺术品作为空间陈设的灵魂,由其营造出的氛围对国家立场与态度有着重要的暗示,也反映出国家的经济实力、文化艺术、政治策略和外交理念。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来自杭州的八位进博会当代艺术家的报道,在新时代中西融通的背景下,艺术家营造的这些杭州元素、江南韵味,向世人呈现了大国风范和气派。
《兰》 纸本水墨 260cm×260cm 2018年
面向东西方 走自己的道路
闵学林(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全球化的新时空中,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的观念都在变革,产生了新的全球秩序与互动关系。全球与本土地域互相渗透,本土独有的文化应该发展壮大。开启当下之门的钥匙依然隐藏在我们的传统之中。在我看来,从自身文化内部建立价值判断的基准线是很重要的。作品不只是杭州的,或者中国的,还应该是世界性的。既能和世界对话,又独属东方。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艺术的创作与西方的文化选择权以及比如身份、差异、多元、观看等问题相纠缠,要站在时代的脊梁之上,面向东西方,走自己的道路,走文化自觉的道路。
《朱砂兰花》 绢本朱砂白描 118.5cm×156cm 2002年
返归自然 返归直接
司徒立(广州人,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位)
对于同一株兰花,我以不同方式作反复、迂回的描绘,时而仰视,时而俯瞰,时而平视,以示现高远、深远、平远的整体空间。真正的思想道路只能在迂回中深入。《朱砂兰花》采取斜对角线构图的形式,画线飘洒而有骨骼,线纹造型既符合自然的生长规律,又是有意识地依形造境。在画家以澄明之眼、有组织的意识所开启的境域里,兰花成对开放,叶片纤韧修长,两株花之间略微隔出距离,几片兰草偶尔碰在一起,竟有了肢体的动态,又像弦上的音。如此返归自然、返归直接,正是兰花应有的本色。
自信源自艺术家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贡献
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主席)
今天,我们正史无前例地接近和站在全球境域与本土自信的共生格局的中心。时代的骤变正编织着一个此消彼长、交错杂陈的全球格局,某些顽固的冷战意识、历史偏见依然存在,某些利益争端不断呈现新的冲突格局。恰在此时,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精神,凸显坚定的、崛起的自觉担当,表现出令世人瞩目的自信力量。这种自信源自个人命运与改革开放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的一代人、几代人的生命成长,源自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复兴的漫长而卓绝的独立选择与坚守,源自中国艺术家们那种不懈的努力和独特的贡献。
《清明·河上系列之二》 琉璃 53cm×53cm×8cm 2015年
用东西方彼此认同的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李玉普(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手工艺术学院副书记、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东西方彼此认同的国际语言”是什么呢?我个人理解为是“艺术”。更清晰地讲,是“当代艺术”。艺术是可以达成人与人之间的身心交流。2015年,我在美国康宁进行的一次学术交流时,向康宁玻璃艺术机构的负责人提娜介绍本人,她默默地听着,后来在介绍到我的玻璃作品时,她突然抬头说:“我认识你”。其实我们之前并没有见过面。后来她说,在网上早就看到过我的作品,是通过作品“认识”了我。虽然我们远隔重洋、身隔万里,但我们可以通过作品读到彼此的心声。所以,在今天的大环境中与西方人交流,谈当代艺术是一件非常有意义、能快速建立起共融圈的渠道。当代艺术的共性所产生的共鸣,是我们能够讲述好中国故事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环节。
《高山流水之一》 铸铜 48.5cm×58cm×29cm 2011年
吸收优秀文明的同时更要坚定自我
施海(雕塑家、油画家、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副主任)
当代艺术的诉求应当是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与主张。当代艺术无论在形式还是在思想上,其最终体现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我看来,当代艺术是对时代的思考,我在做作品时,并不是简单地从形式上来反应它是不是属于当代艺术,更多的是从我自身对时代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和见解,并融入作品当中,这也是我自身的诉求。艺术很难脱离事物而真空存在的,它一定是与这个时代和周边环境息息相关的。大数据的信息时代下,艺术资讯也在相互交流和沟通,而要实现文化自信,在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石上和吸收当代世界优秀文明的同时,更要坚定自我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