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亦奕 编辑:林新钧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4-14
作者:李亦奕 编辑:林新钧 发表时间:2019-04-14
1949年2月9日,北平各界群众聆听叶剑英市长在庆祝北平解放大会上的讲话。 高帆摄
本报记者 李亦奕
摄影频繁出现在美术馆、画廊系统中,在中国还是近20来年的事情。在这一过程中,摄影越来越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中的摄影实验也为摄影界带来了许多新观念、新方法和新样式。这一变化,也使我们不得不追问;在形形色色的影像创作中,摄影到底是作为媒介还是一种方法?如何才能激发其探索现实的力量?
4月3日,“摄影术传入至今的中国摄影书写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成立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中的600余件摄影珍品,既有对革命与复兴的历史性回望,也有对摄影家人生历程与艺术创作的记录与探究。同时,该展也标志着中国美院美术馆成为我国第一家专设摄影部的大学美术馆。
筚路蓝缕的中国现代影像叙事
回顾新中国摄影群体的变迁,由于摄影作品在很长时间处于不署名或是集体署名,以至许多优秀照片的拍摄者至今成谜。但这一群体的名字也并非渺无可查,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间接接受了民国摄影的视觉经验,并在战争时期的摄影实践中增进了对于这一技术的理解,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为数不多的官方摄影师。可以说,在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他们制造或拍摄了绝大部分能够被公众看到的重要图像,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信息。但遗憾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被公众所熟悉。
细观展厅中的作品,有的照片在不同区域出现了两三次之多。“这是为了凸显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印放情况。”主办方介绍,中国摄影史研究在当前仍面临文献、资料匮乏的窘境,美术馆系统的摄影藏品普遍缺乏,尤其战争时期与新中国时期的摄影作品,甚至比晚清与民国时期的摄影作品更加难以找寻。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研究团队围绕这一时期的摄影家,抢救性地开展了口述史和家庭留存摄影档案的整理,并将这一工作的成果汇集于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
该研究所主持人、资深摄影学者高初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时刻:在解放战争早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摄影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整个战区的视觉消息,通过在街角、营房举办的临时影展、战壕中传递着的照片册页播撒到每一个战士和群众。拍照更是部队生活中的大事,每当发起冲锋前,随军摄影师都会给每位敢死队战士拍照。这是生命中的庄严时刻,也许是最后时刻。战士们隐约知道,由于物资匮乏,相机里很可能并没有胶片,但他们依然穿戴整齐,面对相机,摆好姿势,拍完生命中最后一张或许也是唯一的照片后,冲向九死一生的战场。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关怀的,是作为历史的影像和作为影像的历史。它所指向的是在对历史关系和事件的再造中,建构出更多的意义、更激烈的现实和更强大的主体,是事件中不同历史线索的交错与鸣响。”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士明介绍,正是在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的推动下,中国美院美术馆成立了摄影部,以进一步研究摄影与中国现代性的关系。“我们所面对的,许多都会是超越摄影艺术的影像本身。这些多年前的老照片,无论是战争时代的纪实摄影,还是那些工作室里的所谓艺术摄影,抑或这些画面中人的生命影像,许多都已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它们支撑着我们的历史观,支撑着我们的历史经验。”高士明说。
摄影研究推向更广阔的公共领域
事实上,将摄影图像作为重要文献并加以研究,已在历史学界得到空前重视。如在思想史、文学史、政治史等方面对于图像的细节解读,对于图像的生产机制、传播方式,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等,都有越来越深入的研究。正在着手相关历史与图像课题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李公明认为,中国摄影史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如何挖掘更多的珍贵图像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资源,应放置在国家公共文化和公共学术领域综合考量。
历史不是冷静的史料,而是一种照面,一种看见。今天,我们能从这些历史图像中看到什么?如摄影师高帆1949年拍摄的天安门城楼前那些无名者的背影,他们透露着极为丰富的社会讯息、历史内涵和生命意蕴;那些拍摄于战壕中、战场上的珍贵图片,记录着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尊严和信仰的不屈……“事实上,不同的语境下,从一张图片获得的启发是不一样的。我们既可以将摄影作为一个新生媒介加以有效利用,也可以充分利用以前已经在艺术史中被使用过的一些方法,去解决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开展摄影或现当代艺术研究的途径是多方面的。”OCAT(华侨城当代艺术中心馆群)研究中心执行馆长郭伟其说。
此次中国美院美术馆成立摄影部,在我国大学美术馆系统尚属首次。但在西方,大型综合类的美术馆成立摄影部是一个普遍现象,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以及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摄影部,而我们的近邻日本,也有著名的摄影博物馆——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据连州摄影博物馆馆长段煜婷介绍,东京都写真美术馆拥有超过3万件日本国内外照片及摄影相关藏品。“对于日本摄影史上那些绕不过去的摄影艺术家,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学术委员会每年都会列出一个非常清晰的名单,确定人选后,馆方便着手筹措经费开展收藏与研究,并且尽可能收藏他们所有的代表性作品,这种学术研究的态度值得中国同行学习借鉴。”段煜婷说。
摄影史成为美术史的有机构成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创作实践的推动与理论成果的支撑,也离不开高校培育的人才梯队。虽然中国的摄影教育与世界摄影教育体系共生,但发展较为迟缓,除自身体制不够完善外,教学仍偏重技术与技巧的传授,忽略对人文思想与艺术素质的培养。从事中国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曹庆晖指出,摄影一直没有以文本书写的形式进入中国美术通史。如何把摄影有效地纳入到教学中,让它成为美术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这并不是说你讲油画史,他讲摄影史,不应该有这样的区隔,这些本来就是文化共同体。中国美院美术馆成立摄影部后,应推进摄影史的书写,把摄影史整合编入美术史中,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曹庆晖说。
谈及摄影史研究如何介入艺术史研究的问题,曹庆晖进一步表示,照片对于画家的影响不容忽视,“过去的老艺术家只要有照相机,一般都有照片,这些照片对画家的影响和作用很少被关注到。而对这些照片的发掘、收藏是学院美术史上应有的部分”。由此可见,摄影史的书写是对美术史书写的再造,美术史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观念,可以通过摄影的经验加以改造,而不是用美术史去解释摄影史。高士明认为,通过历史性的摄影去改造当代艺术在人们心中的影像观,通过摄影这面镜子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社会和历史,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摄影来回馈现实社会,这是所有艺术家、教育者面对的共同的时代命题。
什么是“摄影艺术”?摄影绝不只是今天“世界图像时代”的景观机器,它好比是时间的摆渡者,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在摄影家手中,摄影不但是记录历史的时间琥珀,还可以成为时间的种子,向未来的世代传递我们生命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