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乐怡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6-27
作者:孙乐怡 编辑:姜秦淮 发表时间:2019-06-27
《染色窗花》李强收藏
记者 孙乐怡
6月2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浙江美术馆主办的“民艺中国·剪纸系列展”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
本次“民艺中国·剪纸系列展”,有古文献、图片资料,展出了来自陕西、山西、山东、安徽等19个省市地区,清末民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0余件剪纸作品,主要有神祇崇拜、民风民俗、日常生活以及熏样、文献等诸类。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一、燕尾巧裁春夏秋冬;二、纸中寻梦东西南北;三、镂空成纹喜上眉梢;四、福纸千年瓜瓞绵绵。在本次展览中,七号展厅系统地展示了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教授生前对剪纸艺术的研究与手稿。王伯敏教授所著《中国民间剪纸史》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以剪纸为专题研究的剪纸史著作。这部著作对剪纸的历史溯源、历代文献、考古实物、近代剪纸风格、剪纸艺人以及剪纸的方法、手法论述翔实,追踪剪纸的风格起因、变化和根源,以及地域化的原因。《中国民间剪纸史》是一种学术范式,它界定了民间美术史这门学科的开端,强烈地亟需给“农耕文化”一个说法,这是王伯敏先生的语言塑造力。他的著作就像受了农耕文明的驱动,用睿智而极富前瞻性的词句表达出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乡土的眷恋和民间美术引人入胜的魅力,把人们的视觉方向导入一个农耕文化的环境。
福纸千年,薪火相传。中国剪纸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有活力的精神与审美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民艺中国——剪纸系列展”以丰富的作品为主线,全面地展现了剪纸艺术的发展历程,以促进与推动剪纸艺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现场嘉宾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了主题为“燕尾裁春·剪纸的传承与未来”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剪纸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非遗视角与剪纸的重塑”为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在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兼美术博物馆总馆长杭间看来,剪纸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所受到的重视以及推动显然不够。缺少干预,这也从另外一方面保留了它的本真,即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创作激情,因较少受到市场经济和应用性对象的影响,保持了文化、血脉、民俗淳朴的特性。剪纸要发展,剪纸本身的形态要发展,剪纸在今天中国人的生活方面的应用也应该发展,它的研究更应该发展。“今天我们民艺博物馆来做这个展览,只是做了一个汇集。我们应该对剪纸进行系统的研究,包括剪纸的分类,剪纸的文献、出版物以及剪纸艺术家都应系统的研究与整理。”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执行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吴光荣认为,民艺博物馆的责任越来越重要。通过平台搭建,展览推出,召集大家来整理和研究民艺,把中国的民艺通过新的方式进行研究、整理,让它重新回到生活中来。博物馆的未来需要有更多的作品,如果作品能够被保护、收藏、研究,比作品藏在那里看不见,更有价值。
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