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4-17
作者: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6-04-17
4月17日上午,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主办,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承办的“李震坚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美协秘书长徐里、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刁玉泉、李震坚学生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授刘国辉、李震坚长子李邨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主持。
2014年8月,李震坚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人物画创作及素描速写画稿共计4028件,是浙江美术馆迄今接受的数量最大的一笔捐赠。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从这批捐赠作品以及浙江省博物馆珍藏的李震坚作品中精选出180件代表性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在开幕式上致辞
浙江美术馆馆长斯舜威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嘉宾合影
李震坚(1921—1992),现代中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之一,生前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1947年,李震坚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吴茀之等大家,学习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后又跟从莫朴学习素描、油画。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起,李震坚开始专攻中国意笔人物画,主要致力于现代题材人物画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在对中国现代人物画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他学习、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之余,又吸取了西洋画的长处,融会贯通,将素描的造型结构和适度的明暗关系融入到传统水墨画的技巧中,通过用笔的变化把握形象特征,达到“应物象形”、“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从而加强了传统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性,衔接了写实人物与传统水墨语言之间的隔膜与断层。
从80年代起,李震坚投入极大精力与时间,进行水墨人体画实践,创作出上百件水墨人体绘画作品,这批精彩的人体画,既吸收了西画的因素,又将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书法的技法融入其中,造型准确概括,用笔简练明确,充分体现出中国画洗炼传神的艺术特点,得到社会的一致肯定。
李震坚作为20世纪浙江中国人物画艺术教育的中坚力量,浙派人物画奠基人之一,浙江现代中国画代表人物,在新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与影响。
在“李震坚艺术大展”上的致辞
杭 间
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嘉宾:
我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对各位嘉宾莅临支持《李震坚艺术大展》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展览圆满成功。
李震坚先生与周昌谷、方增先、宋忠元、顾生岳先生等被美术界尊为浙派人物画的“开山五老”,是新浙派人物画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杰出的艺术贡献早已载入美术史册。但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对艺术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的扬弃,以及所谓新文人画和当代水墨的兴起,“新浙派人物画”有逐渐淡出视野之势,艺术史上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研究,作为20世纪中西艺术交汇背景下,中国的艺术家思考如何在作品中密切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通过“写生”改造千年传统技法,并确立新的艺术表现风格的最重要的尝试,浙派人物画的价值还远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认识。
此次李震坚先生的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给我们提供了一次极好的观摩和研究的契机。
我至今清晰记得70年代末第一次看到李震坚、杨之光、卢沉等先生的《工农兵人物写生》时的震撼和喜欢,即使在多年后,我在看了许多中外美术博物馆的名作后,也依然为当年他们的写生所呈现的劳动者的健康和他们的新国画人物所传达的质朴刚健的气息所感动。这是“写生”的伟大之处,它将艺术家和对象的灵魂融会在一起。
50年代,张仃、李可染、罗铭三位先生在北方发起的山水写生变革,与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先生在南方的人物写生变革在现代艺术史上遥相呼应蔚为大观,是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创作面向“现代”转型的伟大“突围”,我想我们无须过多去强调时代意识形态的局限,因为“现实主义”的本质其实是艺术家必须要考虑自己的艺术样式与“现实”的关系,而今天,最先锋前卫的艺术家也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有人会问:浙派人物画到底为后人留下了什么?是新笔墨?是专业性素描?是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是在创作中运用、革新和发展笔墨的经验?还是直面当下现实的人文关怀?我想,这个展览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慎终追远”,作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研究和教学重镇的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学科将一如既往,努力担负起继承和发展的责任。
最后,要感谢李先生的亲属以及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美术馆等有关方面的同志为展览成功举办所作的巨大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