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赵明 邹萍 摄/厉大川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6-18
作者:文/赵明 邹萍 摄/厉大川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6-06-18
2016年6月18日上午,中国境内首届最具规模的当代空间艺术跨国学术论坛“场所•空间•艺术”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E101会议室开幕,本届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承办,以“场所·空间·艺术”为议题,来自中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将就艺术同空间、场所的关系展开讨论,直指当代艺术中跨学科问题、艺术的多元界定问题,涵盖文化理论、艺术与政治、文化地理学等领域。本届论坛将从6月18日持续至19日,为期2天。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作开幕式讲话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国内外20余位参会学者、艺术家和波兰克拉科夫马泰依科美术学院的院长和教授。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杨奇瑞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振宇主持首场主题讨论
随后进入论坛的主题讨论环节。主题讨论分为4场,为期两天,分别由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振宇、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汪民安、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主持。
来自世界各地的重要学者和艺术家,Andrew Pendakis(加拿大布鲁克大学)、Jan Hogan(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James Thurgill(日本东京大学)、Mark Waston(美国克莱顿州立大学)、Michael Dutton(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Rupert Griffiths(独立研究员、艺术家)、谢少波(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Scott Lash(伦敦大学金匠学院教授)、秦思源(策展人、艺术家)、陈方山(浙江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教授)、管怀宾(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花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学院教授)、潘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翁剑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夏季风(北京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颜名宏(台湾台中教育大学)、杨奇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赵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按姓氏字母次序排列),在充足的发言时间内,就本人的相关思考、研究和艺术实践做出了充分的展示和说明,随后的集体评议和讨论更是紧张激烈,成果丰富。
论坛嘉宾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和问题出发,围绕着东西方的空间观念、艺术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场所记忆与集体情感的关系、全球化视域下的场所和艺术、城乡空间的独特形态和艺术实践、艺术家的空间行动和实践参与等重要内容,展开了深入而持续的交流与讨论。
据悉,论坛将于19日下午闭幕。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孔令伟将做论坛总结发言,并通告大会会务情况。本次论坛的顺利举办,对探讨艺术与空间、场所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带动我国相关研究和实践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如今,场所、空间与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引人注目。艺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性介入到场所和空间之中。空间不仅成为权力争斗的焦点,也成为政治经济的焦点,空间转向成为人文科学的一个醒目标志。而诸多艺术家也回应了这一转向,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一种针对实际场所的艺术创作,越来越将作品同特定空间发生关联,从而介入到当代的空间竞争中来。用最概括的方式来说,艺术家介入空间和场所的重心在于,维持一种空间记忆、环保、对抗资本的空间侵蚀、地理和场所的情感功能、异托邦的想象和再现,在地性和全球化的协调,以及空间分配的正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基于一种对空间意识形态的揭露来展开。艺术家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绘画、影像、雕塑、建筑、装置、行动等)去表达空间这一主题,进而呈现出场所所特有的文化和情感特质。
论坛现场嘉宾与听众:
论坛与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