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方舟 摄/廖垣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6-20
作者:文/方舟 摄/廖垣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6-06-20
6月20日上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协办的“北纬30°的人生——朱维明、陈之川艺术文献展”在我院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学院接收朱维明、陈之川两位教授捐赠作品,并颁发捐赠证书
开幕式上举行了捐赠仪式,朱维明、陈之川两位教授向学院捐赠了从艺以来的代表作、相关民间版画收藏和在校学习教学期间的笔记、手稿等,其中版画194件,工笔重彩1件,速写154件,文献(甲马、信件、教案、手稿、碑帖临稿等)185套,共计520余件。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学院接收捐赠作品并颁发捐赠证书。
我院全体党政领导班子、原学院老领导毛雪非、肖峰、赵宗藻、高法根、浙江省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处书记马锋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级领导宋建明、浙江美术馆副馆长应金飞、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郑桂玉、我院绘画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负责人和师生,以及朱维明、陈之川教授的师友吴德隆、汪诚一、马玉如、陆放、俞启慧、宋韧、张自薿、宋贤珍、金一德、杜曼华、甘正伦、王庆明、达榴生、吴永良、冯罗铮、高照、胡振宇、陈聿强、刘国辉、高友林、殷翔云、吴山明、冯运榆、王善珏、李以泰、陈守义、徐芒耀、朱植人、魏新燕、蒋文兵、尹舒拉、钱小良、陈海燕、王雪青、王川、朱伟、王文杰、洪复旦等出席了开幕式。
学生及教师代表向两位教授献花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党委副书记刘正、绘画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方利民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国美美术馆副馆长余旭红主持。
院长许江致辞
许江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朱维明、陈之川两位教授的艺术与教学成就,他说,两位教授的人生是一段横贯中国北纬30度的人生。两位先生在六十年代完成学业,走向生活,走向基层和边疆,完整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备受磨炼。“文革”结束他们先后回到学院,面对骤开的国门,他们在国际视野中,立定和守住自己的方向。两位教授的艺术创作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他们都有着沉甸甸的文心,新兴木刻运动兴起于鲁迅的倡导,蕴涵丰厚的时代与历史的内涵,记录了美术、文学与一个民族相伴推行的思想容量。朱维明教授始终怀揣着这样一部历史,这样一个深厚容量的文心,并用他的笔,他的刀来回应历史;陈之川教授用女性的情怀与内敛的力量,同样表达出这份文心;其二是他们对于民族语言的运用。朱维明教授的木刻有朴素的线描,有丰富的填彩,有韵味的粉印,其中既含江南风味,又蕴西南情味,形成了他的东方气息;陈之川教授则完美的结合了江南的风味和云南的情味,在穗实的鼓荡中见出独特的女性之姿,用重彩之笔塑造出一种自然的神灵、穗实的神灵。
院党委副书记刘正致辞
绘画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方利民致辞
朱维明、陈之川两位教授也在答谢辞中表达了对母校、对学院领导、对美术馆、对师生们的感谢之情。朱维明更是振臂高呼:“母校万岁!”
朱维明、陈之川两位教授致答谢辞
本次展览展出朱维明、陈之川各时期作品390余件,文献(含信件、甲马、教学笔记、经典碑帖、俄罗斯、黑白木刻技法图等)共计185余件套,不仅凸显两位教授的艺术成就,珍贵的文献资料更显示他们为学、从教等隐性的方面。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就其文献意义对于完善我院的学术谱系也将起重要作用。特别是他们在学生时期的习作和笔记、任教师的授课笔记、挂图等,更是研究学院教学发展和学术风气转变的重要见证。
朱维明,1940年生于温州,祖籍慈溪,1959年入版画系学习,毕业后于云南美协、文化厅任职,1978年成为我院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后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先生潜心版画史的研究,著有《野岭清流——朱维明涉艺文录》、《刀耕笔耘——朱维明艺文选辑》等著作。
陈之川,1940年生于重庆,籍贯浙江瑞安,1956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毕业升入本科,196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之后在云南工作十七年,1981年起执教我院,长期致力于现代重彩画创作与研究。
研讨会现场
当天下午,“北纬30°的人生——朱维明、陈之川艺术文献展”研讨会在美术馆二楼举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6日。
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