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净 编辑:张玉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11-05
作者:周净 编辑:张玉 发表时间:2018-11-05
艺术化育心灵,思想穿越历史,科学启迪未来。“思想·艺术·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1月3日在我校南山校区国美礼堂启幕。该研讨会由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刘青峰教授,我校副院长、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高世名教授,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先生联合发起。
会议合影
3日上午,“艺术•思想•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开幕。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高世名,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分别作会议开幕致辞。此次国际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不同领域五十余位学者齐聚杭州。他们通过彼此的思考与实践,力图沟通哲学、艺术与科技三大关键领域。学者们反复叩问关键领域内的思想经验在当下的意涵,并从思想史、绘画史与艺术史的角度在全球语境中找到重新奠基的土壤。我校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主任金观涛,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我校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生导师张文江,认知科学研究专家夏海宁等学者分别围绕会议做了主题汇报。绘画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焦小健主持本次学术研讨会。
高世名致辞
高世名首先引用福楼拜“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相逢”,以及尼采的“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用生命的眼光去看待艺术”等经典话语,分享了他对艺术、科学与思想之间问题的思考。 其次,他希望能够重新在自然史和人类史的意义上,使哲学家的思考中能够重新的合流,以山水和书法作为切入口,从而寻找一个新的语境和解释的框架。
陈越光致辞
陈越光在致辞中引用了苏东坡评吴道子的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来承托他对会议的寄望:可以不仅仅从山水书法的技法入手,从思想式的整体视野来看,还可以从“学以通道”这样一个视角来透视人与技术的合意,人与天地的汇通。作为一个资助型基金会的负责人,他表示会坚守角色,做一个守道者的同道,一个布行者的陪伴,一个探索者的会员。
焦小健主持
金观涛做主题报告
金观涛做了题为《中国艺术精神的观念史研究》报告。首先,他提到 “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成立,是以观念史研究的方法,即关键词统计分析和历史语义学,尝试解答中国艺术史上的众难题,重新定位中国艺术精神,并走向“数位人文”的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同时还介绍了“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的年轻学者近十年来,在绘画、书法、近现代艺术转型三个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即中国美术史和中国思想史具有惊人的的同构性,即中国思想史的主线:法家—宇宙论儒学—魏晋玄学—心性论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学心学—气论—考证—革命乌托邦。最后,他概括了数字人文——艺术、思想和科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由“尽善尽美”及“崇高”正是基于数据库的关键词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得到的结论,并展望了在“思想史”“数位人文”研究方法下,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正在开展的研究。
张文江做主题报告
张文江从艺术流派、思想观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进行思考,来阐述理解经学古典学的迫切性。地理学、易象则能开阔我们对山水艺术精神的认知。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分别象征陆地、海洋,从而奠定了古希腊哲学文明的基础,古希腊哲学的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与中国的《易经》“太一生水”遥相呼应。山水,即看不见的气场,观其阴阳、光影,再联系到风水与山水的相连,让我们发觉了人从远古以来对天的敬畏。
夏海宁做主题报告
夏海宁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艺术和审美。他引出了“神经美学”这一概念,即从脑科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审美,并列举了一些基本视觉体验对应的大脑机制。比对其他动物,他分析了人类大脑和视觉器官的独特性,以及认知活动的机制。最后,夏海宁总结人类的审美体验由先天的感知结构和认知的主体建构两部分构成:神经网络即是所谓的“先验”结构,让经验获得意义;认知是信息有意义的组合,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故谓之艺术“并不能让我们发现真实,它让我们发明真实。”
11月3日下午,会议进入专场主题发言阶段。下午的专场主题为“中国绘画史的反思与重诂”,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画黄越主持会议。围绕议题共六位学者分别做了主题演讲。
嘉宾评议阶段
观众提问环节
2018年,在我校“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建立十周年之际,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联合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在我校这个发扬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殿堂举办“艺术•思想•科学——山水书法研究的新视角”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艺术的“反思与重诂”,更是一种对中国艺术未来的展望。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会议将继续就“中国传统书法”、“数字人文”以及“近现代美术发展”做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