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12月

12月

我校院长许江获“改革开放40周年 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

作者:廖垣   编辑:张玉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12-16

作者:廖垣   编辑:张玉   发表时间:2018-12-16

  12月12日,第十四届光华龙腾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为了表彰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腾飞做出杰出贡献的设计业代表人士,本届大奖特别推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设计40人特别奖”。我校院长许江作为设计教育家,引领学校持续为国家战略和城市发展服务而获此殊荣!

  光华龙腾设计创新奖2005年在团中央支持下诞生,2010年光华设计基金会成立,2011年获得国家奖励办批准,正式成为国家级奖项,是唯一一个评选设计人才的国家级奖项。

  近年来,在许江等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始终坚持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担当,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以艺术劳作重建乡土社会,以艺术创造参与城乡营造,谱写出学院与社会和谐发展、 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以艺术创造参与城市营造

  我校在90年的发展中,其在社会中的功能早已超出传统美育范畴,更直接地介入社会创新力量的开启、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早在十年前,杭州市政府便与中国美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探索“市校发展一体化模式”,借助艺术的力量加快建设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以艺术创造参与城市营造,是中国美术学院参与杭州城市建设的理念之一。

象山校区

  近年来,通过象山校园的建造,我校向世人彰显出一种“空间建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理念,以人文山水的观念营造精神家园,通过山水化的校园,去建构一个涵养性灵的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以一份现代书院的表情,塑造着从艺者身心俱足的家园;以一种诗化的本土建造语言,重塑现代人群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切凝聚成一种大学建设的当代“望境”。

  作为此“望境”的践行者,我校王澍教授在2012年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其最重要的建筑实践“中国美院象山建筑群落”(业界人称“象山建造”),赢得了全球建筑界与教育界的瞩目;而我校也因其深刻的学术思想和前沿的教学模式,在国际一流美术院校中始终位居前列。

  以多维设计诠释国家形象

  2016年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其“湖桥”的标志设计以丽水桥影的韵律,感动人心。杭州筹办的2022年亚运会,其新出炉的“潮涌”标志也是以潮水的节奏,聚焦关注。两个标志均由我校教授袁由敏团队设计完成。在标志的设计提升讨论中,美院专家高度重视重大城市活动对城市精神的铸造和提升,明确提出用“湖桥”和“潮涌”组成一个城市标志体系,铸造知水、亲水、美水的精神谱系。

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

2022年杭州亚运会会标

  近年来,我校设计团队还倾力参与各项国家重大活动。吴海燕领衔G20杭州峰会及首届进博会志愿者服饰设计团队,王澍设计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陈正达和周峰带领团队完成世界互联网大会Logo设计,成朝晖设计团队打造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永久会址整体形象系统设计等等,美院人始终以设计诠释国家形象。

G20杭州峰会志愿者服饰

首届进博会志愿者服饰

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世界互联网大会Logo

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永久会址——德清国际会议中心整体形象系统设计

  以文化创意驱动城市发展

  我校还积极以设计来引领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思考,全程参与上海世博会的策划与设计工作,完成世博会城市生命馆、浙江馆、杭州馆、宁波馆等展馆设计任务,提炼出具有前瞻性、引领性且独具特色的城市美学理念,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

  面对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我校积极探索以文化创意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的多元模式,以其强大的文创设计力量,成为浙江省创意经济与时尚产业的重要“发动机”。受浙江省政府委托,我校连续主办三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旨在以“时代智识、生活智慧、设计智造、东方智性”为核心价值观,倡导设计回归“智造”本源,构造一个艺术、科技与商业融通的跨界全球竞赛,一个社会化实体化的创新加速器。以大赛为契机,学校整合全球创意设计资源,强力推动浙江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发展新动能。

2018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获奖者合影

  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

  学校提出“城市有机更新”发展新理念,完成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白马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杭州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等重大项目,弘扬此城此地的人文精神面貌和家园理想。

  2008年,我校接受杭州市政府委托,启动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学校200多名师生分建筑、景观、业态、旅游、社区等多个小组到中山路考察,并展开课题式讨论。团队突破传统城市街道仿古改造“旧包新”的藩篱,把中山路的改造面拉大,突显立体的城市空间环境,将提升今日城市品质、彰显市井趣味、提倡多种业态并存的思路纳入进来,使其成为“宜居、宜游、宜商、宜文”的新市区。

杭州中山路南宋御街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颜,作为撬动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新引擎,已成为我校实现城市更新的重要理念,获得诸多成果。2006年,王澍主持开建的宁波博物馆,面对周边农村拆迁的现实,他从村民手中回收了600多万块、超过40种不同年代的废砖瓦片铺设外墙。新馆建成,王澍在博物馆里碰到一位多次来访的老太太,她告诉他:“我原来的家没有了,但在这座博物馆里,到处都能发现家的痕迹。”

宁波博物馆(吕恒中 摄)

  2015年,由我校、浙江音乐学院和西湖区政府在转塘核心地带、湖山与城乡交汇处共同创建的“西湖艺创小镇”,以构建“全球最大的艺术教育社区、全国最强的数字文创航母、全民共享的艺术生活家园”为三大目标,打造成为体现艺术生活、艺术生产、艺术生态三生融合的文化创意综合示范区。作为艺创小镇客厅的象山艺术公社由我校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凯生领衔设计,并将于12月17日启动全球发布。

西湖艺创小镇

西湖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

  以社会美育打造文化高地

  2018年4月,作为美院90周年校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正式开馆。至此,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民艺博物馆、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潘天寿纪念馆组成“四馆一体”的美术博物馆群正式落成,并被文化部评为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致力于打造社会美育高地和公共文化服务高地,是建设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特色视觉艺术学科群教学研创成果的展示平台。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群

  下乡,历来是我校师生深入生活的基本范式和重要传统。近年来,学校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思想,它不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

学校开展“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十年来,我校师生行走在全省各地的城镇乡村,开展中国村落及乡土资源普查,持续梳理中国乡土社会的变迁,构造“乡土中国”社会档案;结合乡村实际情况,制定村落规划、设计标志标识、改造村舍环境、设计门户网站等,开展浙江“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用艺术才华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我校教授韩绪、俞佳迪带领师生团队设计的“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视觉形象及符号系统设计”,就讲述了一套唤乡土、识天地、晓人生、论作为的完整世界观,由此衍生而来的“礼制研究谱系图”,更是为乡礼乡情找到了合适的盛放容器。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视觉形象及符号系统设计

  学校也将这种艺术力量传播至全国各地,持续实施“千村千生”、“今日民艺”等系列基层服务计划,积极参与全国各地新农村规划建设,以“本土营造”塑造乡村新风貌,以“今日民艺”服务城乡新经济发展。

  自2007年起,学校不断加强与全国各地城市的校地战略合作,遍布浙江、辐射全国,促成与厦门、自贡、贵阳、慈溪、椒江、桐庐、仙居、缙云等全国40余座城市,在城市美学、城市营造、公共艺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尤其以样本生态考察作为方法,以文化艺术创造来推动历史传承,深耕中国社会,有效推动城乡发展。2008年,我校为厦门鼓浪屿制订“海市蜃楼”计划,为这个曾经的闽南孤岛、西洋殖岛的多元文化生态,绘就一张继往布新的蓝图。2010年,我校获批设立国内首家以艺术创意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2018年学校联手仙居县打造“仙居乡村振兴学院”。这些实践标志着我校在实现社会美育、助力城乡发展等方面进入了新阶段。

  我校发挥学院力量,以独特的创意实践,彰显高校研创力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也是坚持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担当,对国家战略做出积极响应和服务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