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在浙江美术馆开幕

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1-22

作者: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8-01-22

  以时间为版,印历史;以自然为版,印万物;以大地为版,印天下。水印版画作为发端于中国的一门独特技艺,从隋代木刻刊刻至今的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演变始终承载着东方社会独有的内生视野和记忆感觉,深刻蕴含着中国的东方美学精神。

  1月19日,由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开幕。展览分为版刻千秋、汲古镌今、东方意蕴、拓山印湖、湖山胜概五个板块,展出的140余幅精美作品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意境自然的艺术特色与东方文化含蓄隽永的美学品格。

  开幕式现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施莹、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研究馆员翁连溪、春秋版画博物馆馆长赵堂伟上台共同拓印“水印千年”展标。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浙江美术界、文化界代表、中国版画收藏协会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师生,社会各界公众以及新闻媒体朋友等。开幕式由浙江美术馆副馆长、副书记杜群主持。

展览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蔡枫致辞

浙江美术馆主持工作副馆长应金飞致辞

  中国是版画艺术的发祥地,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用版画漏印法在织物上制作的工艺布版画,此后从用墨汁和水质颜料印刷的古代水印木刻到汲取了传统版画、民族绘画、民间美术精华的现代水印创作,无不鲜明地体现出中华民族意境自然的艺术特色与东方文化含蓄隽永的美学品格。本次展览是在当代人文艺术未来向度的世界性框架与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创造经验的共同关照下基于中国版画艺术之东方特性的社会学  思考,在时代新语境下或可为当代中国艺术关于如何建立民族自信的观念与争论提供一个更纯粹更清晰的思路。

  第一版块:版刻千秋——中国传统水印版画,以代表性的古典版画图像、大型雕版实物装置作品以及古籍文献呈示水印艺术的演进历程,为整个大展提供一个悠远的时间背景。展品包括汉传、藏传以及西夏时期的不同经卷,意在反映传播的广远性。此外,还特别选取陈洪绶《西厢记·窥简》一图为蓝本,以动漫、影像手段进行活化再造,挖掘历史图像的表现潜力,探寻古今图像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内在关联。随着传统水印技艺的不断精进,“书画仿制”体系也应运而生,从历代各类书画谱发展到后世以书画仿制见长的“荣宝斋”“朵云轩”专营机构,再到以技艺传承和艺术创作实践为主旨的“紫竹斋”(中国美术学院)等院校工作室,构成了与当代水印的审美和技艺发展历程最为切近的发展脉络,此类作品也一并纳入其中。

  第二板块:汲古镌今——中国现当代水印版画,基于活化传统的宗旨,梳理和勾勒中国现当代水印版画的演变脉络,以各地区水印名家的代表性作品展现1950年代至2000年间中国现代水印版图概貌,并借此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水印技艺第一次生成、迁播、流变的历史。其中,特别推出数位中生代艺术家专题,通过他们各自有代表性思维和创作方式,呈现水印艺术历久弥新、柔韧而强大的内在精神。

  第三版块:东方意蕴——中国木版年画与浮世绘,以“水性木版”为连接点,展示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以及元素相互影响的转换阶段作品,借此唤起人们对东方古国共通的文化精神及其生命力的认识。

  第四板块:湖山胜概——西湖主题水印版画,在展陈语言和内容方面都进行了一些突破性的尝试,目的是将新颖的陈设手段融景观、历史、文化与传统技艺于一体,不仅观照于古今西湖的历史变迁,更形象化地凝练了西湖的诗意特质。其中重点的举措有两个,一是引用了“册页”概念,在“烟波澹荡”版块先以传统册页形制连缀起新创作的西湖主题水印作品,再将册页以托架承载,突显其“水波粼粼”的视觉之美来契合西湖意象,以此作成为展厅的视觉中心;二是《新湖山胜概》的集体创作,此件巨幅拼合作品以当代观念激活历史文献,从时间、空间、性格等多维度营造文化解读的可能。

  第五板块:拓山印湖——公共艺术项目,“湖山”为历代文人对杭州城市空间诗意精神的形象概括。“拓山印湖”提炼水印与中国传统碑拓技艺中的标志性手——“印”与“拓”为实践方式,择取历史人文遗迹丰富的吴山和西湖水域的经典景观构成“湖山”现场。艺术家以大地为版、自然为版、时间为版,以各种人文印迹与自然造物为素材,拓历史、拓万物,拓众生、拓天下。从形态而言,它与画作形成了相宜的动静关系;从观念而言,与启动展“湖山胜概”形成呼应,“见山还是山”。

  “拓山印湖”的静态成果是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媒体介入和现场互动的动态过程也将成为一个公共文化事件。通过公众在地体验的方式,唤起参与者对中国美学血脉的体认、文化精神的再认识。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体验领悟到水印文化所内蕴的“东方智慧”,它既可以非常具体,具体到一个技巧动作,一个精微的局部、一幅画面,又可以是浩大的,直接关涉一个文化领域、一方天地,一个国家行政和外交策略等方方面面。今后这一在地项目还将随着展览持续流动至各地,如“一带一路”轨迹等,在世界各地陆续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