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刘杨 图/申博 周红 等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3-16
作者:文/刘杨 图/申博 周红 等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8-03-16
湖山烟雨中,500余名中国美术学院师生重访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旧址,拟照当年国立艺术院全体师生集结孤山的经典合照,完成一次跨越90年的影像拍摄,集体重温学院历史记忆,传承“孤山精神”,以此拉开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的帷幕。
这,是一次跨越90年的时空对话,一种传承不息的“孤山精神”。
1928年3月16日,国立艺术院在西子湖畔正式开课。第一代美院师生欢聚一堂,于孤山罗苑的校舍拍摄了一张大合影,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经典图像。
90年后的今天,中国美术学院共组织曾于孤山时期就读的老教授,以及在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在职教授、在读研究生、来自32个国家的留学生等共计500余人一同重访孤山,拍摄现场沿平湖秋月至浙江博物馆正门一带原校址的临湖区域,面朝东南方向列队合影。
摄制组运用十余艘船、多台电影摄影机、无人机等进行海陆空全栖拍摄,多手段、多角度、多机位拍摄记录本次活动的全过程,完成一段跨越90年的时间影像。 向蔡元培、林风眠等建校的一代先贤致敬,同时也是希望重新唤起国美血脉中的“孤山精神”。
1928年4月8日,学院创始人蔡元培先生特从南京赶来,补行开学仪式,并发表《学院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演讲,揭开艺院九秩卓绝的历程。蔡元培先生在国立艺术院开学讲演中说,把艺术院建在西湖畔,“就是要用美的心来唤醒人心,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首任院长林风眠为学院提出四句口号:“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些理念也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学术脉络的起点。
在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看来,这种从艺术角度唤起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担当中国文化的复兴、美育当代社会的使命为最终目的的精神,深深地烙在了学院的旗帜上,烙在了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代传承的心里,成为了一种融入血脉的“孤山精神”。
历经90年的发展历程,“孤山精神”在今天被中国美术学院发展为一种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的先锋意识,艺理兼通的哲匠精神,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
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国美术学院90年来,始终以树立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为核心使命,贯穿着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和价值关怀,凝结成学校独特的学术脉络和精神品质,使学校一直成为中国艺术思想的重要发动机和中国艺术运动的主要策源地,中国艺术教育和艺术发展的奠基者和领跑者。
院长许江与“孤山”时期的老学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