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5月

5月

我院教师陈雨导演的作品获法国匠人国际电影节大奖

作者:马悦   编辑:姜大伟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5-01

作者:马悦   编辑:姜大伟   发表时间:2018-05-01

  不久前,在由法国文化部、法国匠心联合会主办的法国匠人国际电影节(FIFMA)(又名法国国际工艺电影节)中,由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教师陈雨执导的短片《Li》,从世界各地千余部电影作品中脱颖而出,在5个评审委员会大奖中,获一席之位——最佳短片奖。评委会给出了极高的评语——“我们被这个敏感的个像电影深深感染,短片出色的电影写作,展现了导演在主题选择及对其呈现上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节的主旨与我院所提倡的“如哲人般思考,像匠人般劳作”出奇契合——怀匠心,践匠行,做匠人。创立近30年的法国匠人国际电影节,一直在用电影表达艺术领域中凝结的匠人精神;作为我院“哲匠”精神的践行者,陈雨在把镜头对准传统手工艺匠人的同时,也在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匠人故事。
  ▌再现真实故事
  这是一个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短片作品。片中的主人公Li是一名80后,他是一个出色的木雕手艺人。 
  画面从Li的旅行开始,记录着沿途的种种风景。期间,穿插着他他与自己内心,他与手中的工具之间的私密对话。用陈雨自己的话说,影片是想要表达一种被压抑、被残缺包裹着的富有勇气的美好梦想与旅行。 
  选择Li作为主人公,源于一次机缘巧合的拜访。期间,陈雨被一只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木狮子所折服,心声感叹。这只在影片开头闪现的木雕狮子,正是这部短片的灵光一现。“这只木雕狮子的创作者是一名聋哑人,他是Li的师父,也是故事的原型。”Li在述说自己师父的故事时带给陈雨极大的触动,“他身有残疾,但心中格外笃定。”
  师父已经离世,但匠人匠心代代传承,陈雨找来Li作为替身,讲述创新传统技艺、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Li在片中说:“这个职业很苦,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做这个事情,可是我做,一直在做……”相信这段内心独白,也是他师傅的一生追求。 
  陈雨在接受法国当地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喜欢并认同葡萄牙著名作家Fernando Pessoa的一句话——“文学像其他任何存在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人对生活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自我招供。”他说,“我们写作、绘画、雕刻或者拍摄,是因为我们需要用这样的艺术行为去阐发思想。电影也一样,导演在拍摄某个人物的时候,势必会把自己放在被拍摄对象的位置去思考度量。” 
  作为影片的导演,陈雨时常认为自己和影片中的主人公Li一样,也是“残缺”的。“其实,在某些方面,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所以,这部作品就是想用真实的故事唤起人们对于‘完美’的探讨,让更多的年轻人主动追求精益求精。” 
  不到5分钟的短片,从开拍到结束,历经多次剪辑,耗时5年。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每一帧背后,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因此,想要完整又“浓缩”地呈现这个故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语言要尽可能简练,情节要更加紧凑,结构也不能拖沓。片中涉及Li的个人独白不过20多句,但每一句都是真实而富有张力的。 
  慢镜头的逆光特写、匠人专注的眼神、手上多年的纹路,作品的点滴细节……逐渐渲染出Li平日里的工作氛围和意境。因为画面本身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在后期,陈雨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包装,极大部分的画面只有功能性的中法双语字幕出现。简明的节奏让短片更有了一份传递精神力量的厚重感,让匠人匠心得到纯粹透彻的传达。 
  ▌传递匠人精神
  用匠心,做匠人。Li是这样的做的,陈雨也亦是如此。
  陈雨在《Li》在声音的创作上倾注了巨大精力,与法国声音团队共同创作。20多句Li个人的独白社声音,就来自于陈雨模仿聋哑人发出的含糊不清的气声。 
  “电影的声音有时比画面更重要。”陈雨说,如今,视听技术的发展迅速,特别在同期声录音方面的技术难题都能得以迎刃而解,但如何将“声音风景”Paysage sonore介入艺术创作思维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影片中,陈雨就用了这样的尝试。
  旁白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我相信,努力下去不放弃,一个人一定会鹏程万里!鹏程万里!”反复揣摩中,陈雨激起自己的共鸣点:要像Li那样,用精湛的艺术手艺来弥补自己“不完美”,让执着与勇气带来精神世界升华。
  陈雨说,在自己在法国留学时,曾拜访过一位当地著名的手枪雕刻师,即便是这种令人叫绝的工艺活,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再看国内,多少手工艺人正睁睁传统的技艺将在自己的手中终结……于是,强烈的使命感在陈雨心中迸发:“在现代社会,传统工艺应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我应该用光影让这些传统技艺在这个时代留住自己的肖像,延续技艺的生命。” 
  物件是否美,可能取决于手艺人的技艺,也可能是他们用手给物渗入的心魂或生命。我们在主人公Li的故事中找到了“美”,也在陈雨打磨无数次的影片中,挖掘他身上无法忽视的匠心。“我希望,更多人都能够被匠人们精益求精的态度所打动,把这份执着和讲究代入现实生活,让这个力量指引年轻人找到自己的方向。” 
  匠心于木,用心于人。我院一直坚持“像巨匠一般劳作,像哲人一般思考”的“哲匠精神”。如今,我们时常能在美院校园里感受到哲与匠相糅相叠的气息,捕捉不断地闪耀哲匠的身形。 
  在平日里,陈雨也将“哲匠精神”融入教学工作中,创立了肖像纪录电影课程,课程创立10年来,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令他颇为骄傲的是,多部学生作品拿下或者入围重要国内外电影节奖项,如《后人》、《老酒》、《圣诞之诞》、《僧活》、《锁》、《号簿》、《囚域》等。在纪录电影创作中,许多真实经验都成为了他们后来剧情片创作的珍贵来源。
  ▌讲好中国故事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无论是捕捉Li的匠心,还是倾注了拍摄者的匠心,归根到底,陈雨还是希望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匠心。 
  “中国传统手工艺人的身上有种强大的精神磁场。他们不只是在发挥技艺,更是在淬炼心性和人品。过去,工匠们一点点地学到手艺,再一点点用手传递下去,这也是人情的温暖和无法割舍的感情。”陈雨说,他们不仅追求技艺上的进步与创新,在人品上更是胸怀坦荡,将自己一生所学倾囊相授,毫不藏私,令人敬佩。 
  “这种‘美’、这种正能量来自于平淡真切的生活,却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被彻底唤醒。”陈雨直言,自己在国外曾看到不少为了迎合猎奇心态,而抹黑中国社会的纪录片。好几次,他愤怒离席,“我们需要用艺术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国形象。”在陈雨看来,纪录片是建立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真诚的媒介,它的职能是去探求人类或者社会浓缩的世界,用艺术来重组生活的本原。 
  今年是我院建校90周年,在中国美院人看来,艺术从来就不只是风花雪月,而是面向社会的有为之学。在全球视野和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下,艺术教育实可从中提炼出更普世的人文教育体系,在专业教育之外有所作为。
  如今,站上在世界舞台上,中国美院人正响亮地发出声音,他们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眼下,由陈雨操刀的两部匠心之作正在处于后期剪辑阶段,第一部是一个纪录电影长片《遗产》。影片讲述的是一批白领、大学生、企业家等不同身份的城市居民回到中国乡村进行再创业的故事,他们汇聚在一起,致力种植干净的食物,渐渐经历了从“自救”到“他救”角色转变。另一部是我院和浙江卫视联合制片的作品——《田园》,讲述中国村落的故事。 
  “这些都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无形财富和荣耀,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努力传承。”陈雨说,现代科技对手工行业的冲击是无法想象的,当前人心的浮躁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好的作品中包含的精气神,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尽自己一份心力,好好地维护它,继承与发扬中华悠久文化。
  ▌人物名片:
  陈雨,杭州临安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硕士与Post-diplôme毕业于法国圣埃蒂安高等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影视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候选人。获第十三届浙江美术奖优秀作品奖、法国弗朗什孔泰(Franche-comté)电影写作基金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