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3-24
作者: 编辑: 发表时间:2021-03-24
【足迹】
宋建明身上的头衔很多,他最在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特聘的“全国色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这个职务。他说,这符合他毕生以研究色彩为业的志向。
他带领团队认真完成了中国科协与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部交办的一系列色彩研究课题,比如“科技民生报告丛书”的《城市色彩》专著、《色彩学科发展报告》等等。
他创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的色彩研究所,这是我国第一个以色彩为主攻方向的研究所。他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我国设计教育的色彩学教育体系,同时也成了中国城市色彩的“奠基人”。
他带领团队主持完成杭州、澳门、宁波、济南、西安、北京等百余座城市、城镇、海岛等色彩规划。
他总是积极参与重大形象的遴选工作,以国际视野从容应对。比如杭州G20峰会会标以及整体形象塑造,他提出的“东方智慧、中国气派、杭州韵味”形象定位被采纳,遴选出各界认可的最佳方案。除此之外,他还主持了厦门金砖五国峰会标、福州首届全运会会标、2022杭州亚运会标识等多项国家重大活动的会标的征集与遴选工作。
【榜样的力量】
年轻博士:他的灵感特别多 教大家做有生命力的艺术
宋建明带过的学生,对这位幽默的导师第一印象是很有“层次”,对事对人分得很清楚。
“在生活和工作中,他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谈到自己的导师宋建明时,现任中国美院综合设计系主任的郭锦涌说,“别看宋老师看上去瘦小,他有一颗有趣的灵魂,所以他的灵感特别多。”
“幽默的性格,做事不慌不忙,有时候遇到特别难的任务,他也很淡定。”郭锦涌说,“宋老师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颗平常心,那不是不负责任,而是对自己的能力胸有成竹。”
“好几次找宋老师讨论专业上的问题,他再忙都会抽空认真讲解。他有一个习惯,每次讲完他会开玩笑,后来我才明白,他想让我把学到的东西融到生活里,他说,这样的艺术才会有生命力。”郭锦涌说。
“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作为。”这是宋建明一直对学生说的话。博士生毛雪眼中的宋建明是严厉的。“宋老师很幽默,但是对于我们的要求也特别高。尤其是论文,改几十次也是正常的,在他眼里不能有瑕疵。”学生“怕”宋建明,却没有人抱怨过。“宋老师说过,当我们有成绩了,才有谈笑风生的资本,成绩是苦出来的。”
“宋老师说,学习和工作,态度是最重要的。”其中一位学生说。
【我的中国心】
很多时候,匠心就是一份坚持
“中国美院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不一样,创作的灵感往往就来自于大自然,来自某一瞬间眼睛看到的景象。”宋建明说,“以艺为业者,很多时候需要一种心境,再忙再赶都需要静下来,不经意间就会迸发出点灵感。”别看他除了上课带学生,还应邀参与很多政府交办的设计项目,实际上,他并非一开始就从事这一行。
1978年,宋建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学的是染织美术设计专业。“当时和花布打交道,觉得太娘了,但又不愿意被人看成落荒而逃,所以下了功夫拿到好成绩了才转专业。”他有很好的绘画能力,对色彩效果相当敏感,按理说将好的绘画色彩转化到产品设计方面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当年的宋建明却没有想象中那样得心应手,“总觉得有一个障碍阻隔着我,怎么折腾都不知道原因出在哪儿。”
为了真正搞懂色彩,从大二到大四,宋建明几乎利用所有的课余时间展开有序的颜色色阶的混合作业,他把能找到的颜色都混合个遍,数以万计。
“慢慢地,我发现颜色色度之间存在彼此联系。现在知道这叫颜色的立体模型系统,可当时没有人告诉我。”宋建明说,“不过,当时最笨拙的办法,不仅让我对色彩有了细腻的接触,而且也让我对色立体中的结构、色距关系以及其中蕴藏的能量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是非经过笨功夫所不能得到的经验。”
在宋建明看来,匠心从来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对一个困惑的执拗与坚持。“正是用了这么笨拙的方法,磨去了我年轻时急功近利的浮躁。这让我认识到做事与事理的存在。高楼必有坚固的地基方能拔地而起,艺术也是一样。”
1985年,宋建明被选派去法国学习。师从创立“色彩地理学”的著名色彩学家、色彩设计大师让·菲力普·郎科罗教授,他开始了西方色彩学体系的学业。郎科罗教授让他对法国乃至欧洲时尚色彩及其设计的方式、方法和规律有了直观的认识。1990-1993年,宋建明再次应装饰艺术学院邀请前往做色彩研究与讲学。留法期间,宋建明用了很大一部分收入拍了2000多张幻灯片,带回了国。
按照宋建明的说法,当时他已经准备好发力了,但是时机不对,总是无用武之地。直到1998年,杭州湖滨地区要进行城市改造,宋建明抓住机会把在西方所学的技术都充分地用起来,慢慢让很多人对城市色彩规划有了了解。
如今,宋建明团队已经为100多个城市和地区设计了整体色彩。“很多时候,匠心就是一份坚持,要是我当时顺应潮流改变自己的坚持,就没我今天这个‘好色之徒’了。”
【TA说】
灵感往往来源于创作的初心
杭州是什么颜色?很多市民都说不上来,但是有西湖的映衬,给人的感觉就是一股朦胧美,尤其是雨后傍晚,更是美轮美奂。长期在杭州生活工作的宋建明自然是最懂杭州城市的气质,不过,他还是带领团队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去了解。
“当时媒体采访时我说,杭州城市是由若干组变化细腻的灰色系组成。哪知道,次日报纸上赫然大字刊出‘杭州灰’的醒目的标题,引发了市民的争议,多位前辈对此定位很不满。”经过深入思考后,宋建明给杭州城市色彩的主旋律定调为“水墨淡彩”,这个定位赢得了市民的认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红”出自宋建明之手。“这个事情被媒体报道过很多了,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了。但是它能直接体现匠心。”他说,当时中国馆的原创设计单位觉得高艳度的红色难弄,他也觉得有点难。只用一种红色会显得单调效果不佳,“经过了近三个星期没日没夜的实验,最后才找到出路的。”宋建明在画板前坐了下来,把朱红、大红、深红、赭红、土红、橘红、橘黄、中黄、白等八九种颜色全挤到调色板上。他拿起画刀,以刀代笔,静静地、慢慢地调了起来,朱红多了再加点深红,颜色发黑就再加点大红。画布上的色块一点点接近他心中的感觉,“这种红,普通人可能说不清道不明这种微妙的差异,但是他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好看还是难看。”
“色彩,最后还是给人欣赏的,无论是教学生还是自己创作时,我都不会忘这一点。”宋建明说,“电脑是好东西,带来很多方便,但是‘好色’之人的灵感往往来源于创作的初心,动手是最好的捷径,也最能体现持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