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董冰峰(OCAT研究中心,北京)
时间:2015年11月23-27日
11月23日 14:00-17:00
11月24日 18:00-21:00
11月25日 14:00-17:00
11月26日 18:00-21:00
11月27日 9:00-11:0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305
课程:5次
本次工作坊为四次的公开课和讨论计划,以董冰峰2013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写作《展览电影: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电影》为基础背景材料,展开对当下中国艺术现场中、以“电影”为表现主题和展演机制的影像艺术(MovingImage)的整体性考察和批评性反思。
就中国语境而言,电影进入当代艺术和本土1990年代以来的独立电影运动的关联密不可分,经由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动员和现场介入,作为一种机制生产、传播/展演、受众和空间表现等多重语汇的艺术/文化性媒介,“展览电影”在今天的艺术场域中也被不断赋予了更多的意义空间和政治潜能。
本次工作坊以“展览电影”在西方和中国的历史脉络平行展开,以“叙事”、“装置”和“现场”三个课程章节,对相关展览活动、文本和影像作品进行细读、分析和讨论。最后的作业要求是一篇2000-3000字的工作坊报告。
第一讲:“展览电影”导论
11月23日 14:00-17:00
延伸阅读:
一、著作/文本(任意选择一本或一篇)
1. “栗宪庭电影基金书系”,李振华编著:《杨福东:似水留影》、孙松荣:《蔡明亮:从电影到当代/艺术》、 Raqs媒体小组 :《Raqs媒体小组:动力沉思》
2. 《关于《雀村往东》——杨福东、巫鸿对话》,参见巫鸿编:《南辕北辙:杨福东》,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64页
3.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公司编:《 新浪潮:透过蓬皮杜重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看法国当代艺术》,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4.(法)克莉丝汀·凡雅絮编:《庞毕度中心新媒体艺术展1965-2005》,台北:典藏,2005年
5.(美)巫鸿:《导论: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参见(美)巫鸿编:《首届广州三年展》,2002年
6. 吴美纯、邱志杰:《录像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与新媒体艺术的成熟》,参见(美)巫鸿编:《首届广州三年展》,2002年。第52页
7. 高士明:《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与表述制度》,参见许江、吴美纯编:《非线性叙事:新媒体艺术与媒体文化》,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76页
8.(美)张真编:《城市一代: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与社会》,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
9.《叙述理论:多重投影与多重叙述》,参见高名潞等编:《当代数码艺术》
二、影像资料(任意选择一部)
1. 杨福东,《新女性2》,余德耀美术馆
2. 蔡明亮,《郊游》,广州时代美术馆个展
3. 贾樟柯,《公共空间》
第二讲:叙事
11月24日 18:00-21:00
延伸阅读:
一、著作/文本(任意选择一本或一篇)
1.《永远等待的电影:关于[站台]》,参见彭永坚主编:《贾樟柯电影特集》,广州:南方电影论坛,2002年。第6页
2.(法)昂热利娜·谢尔夫、奥迪尔·布尔吕洛、弗朗索瓦·米肖:《时空之间:艺术家作为叙事者》,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2011年。第25页
3.《那种不确定的感觉——关于《陌生天堂》》,参见李振华编著:《杨福东:似水留影》,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第10页
4.(美)介夫·凯利(Jeff Kelley)《艺术作为抱怨》,参见广东美术馆编:《刘小东:写生》,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87页
5. 杨凯麟:《书写与影像:法国思想,在地实践》,台北:联经,2015年。第267页
二、影像资料(任意选择一部)
1. 贾樟柯《站台》
2. 杨福东《陌生天堂》
3. 王小帅《冬春的日子》
4. 冯梦波《私人照相簿》
5. 杨福东《竹林七贤》
6. 黄汉明Ming Wong《马来四传》
7. 邱炯炯《痴》
第三讲:装置
11月25日 14:00-17:00
延伸阅读:
一、著作/文本(任意选择一本或一篇)
1. 参见黄专、王景编:《张培力艺术工作手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2.(德)鲍里斯·格洛伊斯(Boris Groys):《装置的政治》,参见(德)鲍里斯·格洛伊斯:《走向公众》,苏伟等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第58页
3. 参见董冰峰、杜庆春、黄建宏、朱朱编:《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第81页
4.《与展览“离信之雾”有关》,参见李振华编著:《杨福东:似水留影》,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第107页
二、影像资料(任意选择一部)
1. 张培力《卫字3号》
2. 高重黎《人肉的滋味》
3. 杨福东《代号与曼特》
4. 汪建伟《欢迎来自真实的沙漠》
第四讲:现场
11月26日 18:00-21:00
延伸阅读:
一、著作/文本(任意选择一本或一篇)
1. 吴文光:《回到现场:我理解的一种纪录片》,参见吴文光:《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20页
2. 吴文光:《镜头敲开记忆之门——民间记忆计划中的纪录片创作》,参见董冰峰主编:《中国独立影像》第10期,北京:栗宪庭电影基金,2012年8月
3.(荷)Marianne Brouwer:《制造真实》,参见皇甫秉慧主编:《人质:汪建伟作品展》,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2008年。第19页
4. 安塞姆·弗兰克:《穿越迷雾的幽灵——论汪建伟的作品在一场新起的争论中的处境》,参见http://www.longmarchspace.com/artist/list_28_words.html?locale=zh_CN
5. 汪建伟《与什么有关?》,参见《电影作品》(Cineaste Magazine)第140期,成都:电影作品编辑部,1999年8月。第53页
6.《剧场、话语反控制及艺术人道主义——黄专、汪建伟对话录》,参见http://www.longmarchspace.com/artist/list_28_words.html?locale=zh_CN
7. 毛晨雨:《写社会:电影的另一种社会任务》,参见《电影作者》“号外1”,内部交流,2013年。第1页
8. 希托·史丹耶若(Hito Steyerl):《真实的政治:艺术中的纪录学》,参见(法)克莉丝汀·凡雅絮编:《庞毕度中心新媒体艺术展1965-2005》,台北:典藏,2005年。2:45
9. 波里斯·葛罗伊斯 :《从影像到影像档——再回到影像》,参见波里斯·葛罗伊斯(Boris Groys):《艺术力》,郭昭兰、刘文坤译,台北:艺术家,2015年。第128页
10. 徐明瀚编:《谁怕艾未未:影行者的到来》,台北:八旗文化,2011年
二、影像资料(任意选择一部)
1. 吴文光《江湖》
2. 吴文光策划“民间记忆计划”系列纪录片
3. 汪建伟《生活在别处》
4. 陈界仁《残响世界》
5. 艾未未《老妈蹄花》
关于讲者
董冰峰是一位居住在北京的策展人、制作人,现为OCAT研究中心(OCAT Institute)学术总监兼研究出版部主任。从2005年至2014年先后为广东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策展人、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栗宪庭电影基金艺术总监。2008年至2012年,他还是《艺术与投资》&《当代艺术与投资》、《ARTINCHINA》、《独立评论》四本刊物的主编。2013年,董冰峰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奖”。
董冰峰
从2000年至今,董冰峰在中国内地及海外策划、组织超过50个群展和个展,包括“首届中国独立映像节”(北京电影学院,2001)、“第一届北方独立影像艺术展”(藏酷新媒体艺术中心,2002)、“染:中国新艺术”(新加坡esplanade国家表演艺术中心,2006)、“从极地到铁西区:东北当代艺术1985-2006”(广东美术馆,2006)、“交通:艺术高速公路”(法国lepave dans la mare 基金会,2009)、“工作坊:艺术家是如何工作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09)、“从电影看:当代艺术的电影痕迹与自我建构”(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2010)、“FATART 2010”(今日美术馆/摩登天空,2010)、“纸上美术馆:12华人艺术家”(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11)、“60分钟影院”(曼彻斯特华人艺术中心,2012/台北立方计划空间,2013)、“关注未来艺术英才计划”(今日美术馆,2012/2013)、“第7届Reel China双年影展”(纽约大学电影系,2014)、“影舞之眼-视域之外:第二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深圳OCT-LOFT,2014)等。他也是“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广东美术馆,2005)的学术秘书和“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7)的助理策展人。
董冰峰的工作领域还包括独立电影和艺术电影领域。他是2012马德里国际纪录片电影节(DocumentaMadrid)的国际长片评委,2012伦敦OPENCITY纪录影展的中国单元策划。他也是“重读《资本论》:以电影、艺术和戏剧解读马克思”(北京,2012)、2011中国首届独立动画论坛(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2013中国第二届独立动画论坛(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中心)、2010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南京)、2013北京独立影像展的策展人。他从2000至2006年曾担任“华语传媒电影大奖”的评审(2006年为终审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