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4-18
作者: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6-04-18
嘉賓:王冬齡 + 聞申生 + 戰國棟 + 何見平
時間:2016年4月27日(週三)18: 30 - 21:30
地點: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民藝博物館多功能報告廳
主辦: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 實驗設計研究院
協辦: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民藝博物館
聲援:漢儀字庫 / 北京漢儀科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 psD(power station of DESIGN)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設計中心 / 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 / 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 / 杭州藍碧源集團
中文字的數碼開發,和二十多個拉丁字母的開發不一樣,它需要近1.6萬個中文字,單體逐個的開發。工作量非常龐大。長期以來,這個困難,阻礙了中文字的數碼化發展。另一個原因,沒有得到傳統書法的支持,兩者在創作中藝理相馳。中文書法講究在行文中,線條有著不同的造型變化,講究筆墨的濃淡,通篇文字之間的呼應和穿插,形成通篇文字不規則的氣韻變化。而數碼化字體開發,需要筆畫的歸納統一;變化越有規律在技術上可行性越強;文字重復出現時文字一致;所以需要在造字時折衷取悅視覺舒適度;通篇文字组合只有偶然性;等等,這些和傳統書法理論相悖。所以,數碼中文字體開發受到書法家支持力度不大。
但是數碼造字,又如何能忽略中國浩瀚的書法歷史帶來的營養呢!數碼化時代需要更適合數碼化媒體的字體。需要有更多變化,更多類型的文字出現,這種造字應該和書法家進行溝通,開闢一個新的合作空間。「中國數碼字體研究」是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實驗設計研究所」的課題之一,力主從中國傳統書法、歷代書法碑帖作品、日常生活文字、出版宣傳物、印刷文字等範疇中,開發新的數碼文字。
開發中國現代數碼文字的意義,在於,將書法的文字書寫歸還與民眾,將設計和藝術為主導的文字開發最後普及於民眾。同時,新時代的文字需求,不再是為傳統印刷書寫而用。媒體和載體的多樣性變化,需求如螢屏顯示類的文字中,因為螢屏尺寸不一樣,而帶來不一樣的文字筆畫和顯示精度要求;全球化的現狀,需要更多能結合於拉丁文的中文字體,這些傳統拉丁文字體,如Helvetica, Bodoni, DIN, Gill Sans, Futura, Time等主要的拉丁文字類型,也是用量最大的字體,在和中文共用時,需要更多有同一特徵的中文字體出現;運動中中文字體的結構變化,需要有和拉丁文字一樣,用更簡潔明瞭的文字筆畫和結構……這個新的文字開發,將堅持一些原則:秉承了傳統書法的文字結構、筆畫、可視性、閱讀習慣、審美要求等。但是它將遵循更國際化,更符合時代審美和時代媒體材料的需求。
「象山設計夜話(3)——中文書法和數碼漢字設計」,將會為我們帶來第一次書法家和設計師之間探索性的實驗交流。我們希望這樣的交流帶給兩個不同專業新的啓發,希望「象山設計夜話」成為各種設計觀點的實驗場。
何見平
2016年4月
讲座嘉宾简介
王冬齡 + 聞申生 + 戰國棟 + 何見平
王冬齡
1945年12月生於江蘇如東,又名冬令、悟齋、眠鷗樓、大散草堂,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中國美術學院現代書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蘭亭書法賽長、浙江省書法教育研究會理事長、杭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西泠印社理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顧問。1966年與1981年先後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研究班,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89年應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之邀赴美國講授中國書法,為該校及加州大學教授,在哈佛、伯克萊等20多所大學舉辦講座與展覽。1992年底由國家教委招聘歸國,到中國書法家協會研究部工作,1994年回中國美術學院執教。1996年赴韓國漢城參加「第四屆國際茶文化書畫藝術展」。1998年2月巨幅草書參加紐約古根海姆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1999年參加巴黎「現代中國書法藝術展」,東京「中國二十世紀書法大展」、韓國漢城「現代文字藝術展」、澳大利亞「China46」藝術展。2001年3月參加了中國蘭亭國際書法節,王冬齡的書法展覽與書法藝術專題講座深受觀眾歡迎,2012年參加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獲藝術獎; 2014年參加紐約大都會中國當代書法展、布魯克林現場書法行為;2015年參加德國萊茵「China 8」及英國中華五千年展大英博物館當代中國書法展等。
聞申生
漢儀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從事字庫行業已有超過25年,在字庫技術、字形設計和字庫產品生產具備豐富經驗,是國內最早從事字庫行業的專業人士。早期和微軟合作主持開發了中文windows;漢字字形的標準化;漢字編碼標準化等工作;獲得多項國家科技進步獎項。1982年復旦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計算機系研究生學習,師從王選教授,開始了漢字信息處理和字庫技術學習研究。1995年代表長城計算機和微軟合作,推出了中文windows95,提供了系統用的宋體、黑體、楷體和仿宋的系統用字和中文輸入法,國內率先為windows系統提供了中文字庫。長期的漢字字形研究,建立了以漢字筆畫和部件分類基礎的數學模型庫,形成漢字字形分析系統,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漢字字庫的生產、漢字字形的設計、漢字字形特徵識別、漢字字形合成再現等大量技術實踐活動。
戰國棟
大連民族大學設計學院講師,SGDA會員,漢儀字庫簽約字體設計師,北師大珠海分校設計學院DFI國際班副教授,2001年本科畢業於吉林藝術學院美術設計學院,同年9月就職於大連民族學院設計學院,擔任視覺傳達工作室教師,2008年赴日留學,就讀於愛知縣立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字體設計專攻。 2010年在名古屋發表作品《傳遞信息的字體-中國報紙用新字體研究》。 2011年完成[文本明朝]、[鐵線黑體]、[絳雲明朝]、[瑞意]四款字體的提案試做,作為大學院畢業設計作品在畢業答辯時發表,並獲得當年的[優秀作品獎]被愛知縣立藝術大學收藏。取得碩士學位。 2011年4月歸國,回到大連民族學院設計學院視覺傳達工作室,繼續任教。
何見平
中國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平面設計師、設計出版人和策劃人。
參與團隊:
團隊協調:虞躍群
海報設計:楊喆
動態影像:蔡茵倩
微信推廣:張藝凡
協助:譚小飛、賀春雷、崔曉菁、黃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