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0-13
作者: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6-10-13
美术考古青年学者沙龙第二期讨论会:造像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苏州博物馆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1A305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218号)
时 间:2016年10月15-16日
【会议议程】
10月15日 18:00—20:00
学术讲座:唐代中期(8世纪)山水画诗与墓葬山水壁画的互证
演讲嘉宾:李星明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
主 持 人:杨振宇教授(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10月16日 8:30-11:30
8:30—8:45
开幕致辞:杨振宇教授(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主 持 人:邓菲(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
8:45—9:00 邵小龙(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复旦大学博士):人攻神斗:汉画像石“胡汉战争”再思
9:00—9:15 程义(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跋苏州博物馆藏梵文本《陀罗尼经咒》图
9:15— 9:45 交流讨论
9:45—10:00 茶歇
10:00—10:15 张铭(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馆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麦积山石窟北周造像
10:15—10:30 张书彬(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释迦瑞像的摹刻与渡海:奝然与日本五台山信仰
10:30—10:45 邵学成(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巴米扬大佛是如何被建造?关于大佛的最新研究成果的思考
10:45—11:30 交流讨论
11:30—13:30 合影留念、午餐
10月16日 13:30-17:00
主 持 人:张乔(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
13:30—13:45 刘晓峰(天一阁博物馆文博馆员、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博士生):叶昌炽的“造像”研究及影响
13:45—14:00 谢一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生):心同迹异——法界人中像的万里流播
14:00—14:15 陈志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数字化文化遗产体验式传播研究——兼论莫高窟45窟、159窟的设计实践
14:15—15:00 交流讨论
15:00—15:15 茶歇
15:15—15:30 杨洁(西安碑林博物馆馆员、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生):从物到人:元俑与元代关中社会
15:30—15:45 周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生):三清古洞主尊身份辨析
15:45—16:15 交流讨论
16:15—17:00 圆桌讨论
总结发言:孔令伟教授(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10月16日 18:30—20:30
学术讲座:碎片的意义——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及其他
演讲嘉宾:郑岩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主 持 人:孔令伟教授(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专题讲座之一:唐代中期(8世纪)山水画诗与墓葬山水壁画的互证
主讲人:李星明教授(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院长)
主持人:杨振宇教授(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时 间:2016年10月15日18:00—20:0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1A305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
内容简介:
咏画诗是唐代诗文中一种极富时代特征的诗类,由歌咏图画到题诗于画更是唐代诗歌与绘画结合的标志,对后世中国绘画根本性文化特征的构成厥功至伟。唐代咏画诗和题画诗中的山水画诗则是有待进一步发掘的探讨唐代山水画的重要文献,其价值在于可以补充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等画史文献关于山水画记述的局限,拓展研究唐代山水画的维度。
近20余年来,考古发现的唐代中期(8世纪)京畿地区三座皇室勋贵墓葬中的山水壁画,为认识唐代中期山水画的样貌提供了直接的物证,这将使以往唐代山水画研究的格局发生本质变化。本场讲座基于对唐代山水画诗的全面梳理,重点通过唐代中期李白、杜甫、皇甫冉、刘商、皎然等人的山水画诗与墓葬山水壁画相互比照和印证,试图推论这个时期山水画主流风格和表现方式的流行范围以及思想内涵的多元性。
主讲人简介:
李星明,东南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后,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主要学术兴趣为汉唐美术史及美术考古。论著和编著主要有《唐代墓室壁画研究》、《中国陵墓雕塑全集·1·史前至秦代》(合作)和《中国陵墓雕塑全集·4·两晋南北朝》(合作)等。
专题讲座之二:碎片的意义——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及其他
主讲人:郑 岩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主持人:孔令伟教授(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时 间:2016年10月16日18:30—20:30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1A305贡布里希-高居翰纪念图书馆
内容简介:
20年来,山东青州龙兴寺古代佛教造像一直被看作“改写中国雕塑史”的考古发现。但各种展览图录和教材插图中所展示的只是从中精挑细选的“精品”,而数量惊人的碎片则被很大程度上忽略。在讲者看来,正是这些碎片,呈现出艺术品生住异灭的历史,可以启发我们对于传统中国美术史的写作进行反思。
主讲人简介: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先后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主要著作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以及《庵上坊》(与汪悦进合著)、《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与杨泓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