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0-08
作者: 编辑:张同芳 发表时间:2016-10-08
梁绍基个展学术讲座:
“问雲”——梁绍基的"生命丝空"观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协办:香格纳画廊
讲座时间:2016年10月9日14:00——16:30
讲座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学术报告厅
地址:杭州市南山路218号
梁绍基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研究软雕塑。近27年来,潜心在艺术与生物学,装置与雕塑、新媒体、行为的临界点上进行探索,创造了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以与自然互动为特征、以时间、生命为核心的“自然系列”。他的作品充满冥想、哲思和诗性,并成为虚透丝跡的内美。
“有人说艺术品的最终目的在于表达艺术家的生命和感情,那么我们在这里感到的首先是蚕的生命,从黑点密布的蚕子到软弱蠕动的微小生命到贪婪吞吃桑叶的洁白躯体,随后是一个神秘的转化:蚕体渐趋透明而化为纯洁的银丝,随着蚕头有韵律的摇摆把自己裹成蚕茧,或覆盖在任何物体上将其转化为光亮的表面,最后留下“丝尽”后的黝黑蛹体。我们可以想象这一个生命转化中蕴含的挣扎、痛苦和升华,而这一切都成了梁绍基作品的感情和哲理的底蕴。” (巫鸿)
“即便是传承于中国传统,梁绍基的作品仍然直指当下,巧妙地将那些广为人知的引证转化为当代的装置和表演。” “由于需要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超常的技术,其创作过程漫长并释读艰深。因而他的装置远离商品化——它们更像是行动和思维过程中留下的遗存,恰似生命之旅的印迹,而非简单的物品。” (Marianne Brouwer)
做“云”这个想法,经过很长时间的酝酿,对我而言,一个主题的确立一定是长时间积淀和筛选的结果,不会突然冒出来,要静“虑”,这个虑也是过滤的“滤”,筛选使其纯净,这样才可以获得要核,才能强大又淡然,这与很多人追求表面夺人眼球是恰恰相反的。
早在跟随万曼老师的时代,我就开始关注“云”,那时就创造了一件作品叫“云”。这么多年创作,我也发现作品中总是有些元素与“云”有关,可能我对“云”特别敏感,就是那种外表虚淡内核非常韧性有力量的东西,“虚”里又产生许多批判意识,以此变成“实”特别有趣。
此外,杭州有楼外楼、天外天、山外山,杭州是个丝绸之府,蚕吐丝的形象十分契合地缘,丝的弥漫就像云,那种虚泊、空灵、温暖的形象迷惑了我。我认为蚕吐丝就是生命的呼吸,我的《自然系列》的核心就是时间和生命。蚕丝对我而言,就是时间和生命在漫长旅途中存在和显像。所以我这次也是依然按照这个主题进行创造。
在中国,“云”是大象无形,我要用中国的话语和西方对话,并试图实现超越。
“云上雲”后面的繁体字“雲”是超越物质的,是精神的升华,是精神光的辐射,中国古代有个说法:人云亦云,云,有交流的意思,但我的“云”不仅是言说,更是要形成一种观念,它是一种眼光。“云上雲”要实现某种超越,这种超越不是故作玄虚,而是慢慢体验后的顿悟,这种感觉让我非常兴奋。
——梁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