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黄丹绵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10-18
作者: 编辑:黄丹绵 发表时间:2017-10-18
古希腊伦理思想“经典人文” 秋季系列讲座(共三场)
主讲人:
陈嘉映 教授
第一场
10月18日(周三)
希腊人的卓绝观念
Arête是希腊的核心伦理理念。Arête这个词曾被翻译成morality,道德。但它跟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德性差得很远。现在,这个词常被翻译成“卓越”,意思稍近,但仍须讲解。大概可以强调arête的以下几个特征。才德兼备,卓尔不群。勇敢是突出的arête。Arête是与身份相连的品质。Arête属于the few。Arête更多是天生而非来自勤奋和训练。Arête要求展现。这些特点都跟我们所说的道德相去很远,乃至正好相反。我们的道德首先指善良。道德是普遍的。道德来自教育和培养。道德更多偏于内心。我们的生活世界与古希腊已经离开很远了,但了解arête这个理念仍然有助于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道德观念。
第二场
10月19日(周四)
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考
在苏格拉底的时代,arête仍然是希腊的核心伦理理念。然而,与荷马时代相比,社会和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苏格拉底那里,arête的含义已比较接近我们所讲的“德性”。他的核心问题是:德性和好生活的关系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德性属于灵魂,灵魂是独立于身体的,因此,有德之人不会受到人世间命运无常的影响。良好生活是禀有卓越德性的灵魂的生活。亚里士多德也认为良好生活必定包含卓越的德性,但在他那里,有德之人更多是在人世间营建良好生活,换言之,良好生活不仅包含卓越的德性,也包含富足、名望等等。然而,如所周知,这些人世间的利好有时会跟德性发生冲突。亚里士多德没有给出解决冲突的最终方案,但他更多倾向于德性而非人世间利好。
第三场
10月23日(周一)
希腊化时期的伦理思想
希腊化时期的世界与城邦时期的希腊形成巨大反差。个人面对一个茫无涯际的宇宙,生命意义不再有可感的城邦作为依托。希腊化时期的诸种哲学流派都反映出这样的现实。犬儒主义、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怀疑派各自以自己的方式和学说来应对人的新处境。它们的共同之处则在于求获内心的平静。本讲分别介绍这些流派的伦理态度和伦理思想,并探究它们与古典盛期希腊思想的异同。
主持人:
王智明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时间:
2017年10月18日(周二)、10月19日(周四)、10月23日(周一)
下午18:30 - 20: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