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张玉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9-30
作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张玉 发表时间:2018-09-30
十月·磁场系列讲座月
October for lectures
讲座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10号楼2层(铜场)
floor 2, building 10 at Xiangshan campus of CAA in Zhuantang Road, Hangzhou
主办方: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铜场艺术计划”
协办:ABI当代艺术调查局
总策划:金亚楠
主持:宋振熙
第一场
讲座时间: 2018年10月8日(周一)18:00
主讲人:林芮襄 LinRuixiang
青年艺术家的生存现状及其对主题的挑选
从自身的经验出发,概叙青年艺术家在国内当代艺术圈中的艰难生存环境和解决办法,并讨论艺术家受全球化影响,选择主题时所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作者简介:
2012年硕士毕业于巴黎一大-索邦大学,图像与现行艺术专业
第二场
讲座时间: 2018年10月15日(周一)18:00
主讲人:郑达 ZhengDa
“后人类的副本”——媒体艺术家与上传者
“人类纪”初期的我们是自然生理与技术物融合的产物,计算与数据层是其特征。我们的行为依赖于技术物,与初具智能的机器一起同谋,信赖设备中的数据,对算法、界面、数据、交互、优选评级等机器的语言毫无免疫在接受,并对未来的“先进性”充满期许。
当人类主义进行自我的转化,感觉是创造出人类感知系统新的副本。对技术物的控制,催化出新的人类形态。
“后人类纪”的媒体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当以工作室的建制、跨学科的团队合作进行科学实验,创造性的把“我”重刷到一个全新的生命载体中去,与“新物种”共生、共享。
作者简介:
媒体艺术家,“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创立者,中国当下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与科学的跨界艺术家,作品获得英国“The 2017 Lumen Prize”互动艺术大奖,“2018第三届王式廓奖”艺术奖得主。
第三场
讲座时间: 2018年10月22日(周一)18:00
主讲人:蓝庆伟 LanQingwei
从毕业到职业:美术专业的知识转换
讲座将采取对话与讨论的方式展开,以即将毕业和走向职业道路的学生为受众,将围绕着毕业与工作、职业与专业、工作与学术、个体与发展等展开讨论,目的是为未来艺术类专业从业者做好铺垫,沟通学术知识与工作、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如何来提升专业知识在个人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策展人、美术史与理论博士、美术馆学与艺术史学者,现任广汇美术馆副馆长
第四场
讲座时间: 2018年10月26日(周五)18:00
主讲人:毕蓉蓉 BiRongrong
无限延伸的边界——由绘画引发的一些思考
采集素材、绘画创作、探讨绘画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媒介的拓展、媒介在空间中的关联、素材在新语境中的自我转换等都可能是我在作品中讨论的话题。在此次的活动中我将以介绍自己的作品为主要内容,和大家一起探讨作品中关于向内的轨迹与其在向外流动的转变中产生的相互关系以及所引发的思考。
作者简介:
1982年出生于宁波,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
2005年,获得西南师范大学中国画专业的学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的中国画山水画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入学于荷兰的Frank Mohr学院的绘画专业,2010年获美术硕士学位,期间作为交换生参加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为期三个月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