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时间:2018年11月21日-11月22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
参与会议请点击报名链接
http://inetworksociety.mikecrm.com/Xh09USz
工作坊时间:2018年11月23日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4号楼405
参与工作坊请点击报名链接
http://inetworksociety.mikecrm.com/9D9Av4h
会议总召:黄孙权,李士杰
学术筹备委员:高士明,管怀宾,黄孙权,李士杰,陆兴华,许煜
主办:
中国美术学院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
智能与智慧是不同的。将smart city 翻成“智慧城市”是有点夸大其应用效果的,我们不会说手机有智慧,但手机的确有运算的,应用与学习的智能。smart city 仅仅只是作为有限地理的数据治理与应用,我们建议以智慧都市网络(intelligent urban fabric,"urban fabric" 取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之意)作为问题意识,亦即应当将都市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与竞争之核心。因为,智慧都市无法独立于全球运算和区域政治分配的政治,传统地缘政治被新的技术─堆层(stack)所替换。
智能城市是近年发展的关键,全球皆然。中国大陆由阿里巴巴领军,在杭州建立了“城市大脑”项目,进驻杭州当地市政与交通局,成为领航模式,意图拓展至浙江其他都市,甚至马来西亚的城市大脑。杭州并成立新的“数据资源局”掌管,地位等同于自然资源局,可见数据应用与管理将是未来地方政府的关键能力。
全球有多数的城市进行实验,从英国智慧伦敦计划(如citemapper,medium上的专页)、美国智慧城市发展计划(如芝加哥的AOT)、日本的“i-Japan”、新加坡的“Smart Nation 2025”到韩国的“Global Smart City”(如IoT实证区域建构计划等),都预示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已从过去的地缘政治转移到技术─堆叠(tech-stack)的竞争,更强调创新和多元应用。2012年,联合国将智慧城市列为重要议题,同时启动联合智慧城市伙伴网络,建构智慧城市已成为各国施政的重点方向。据估计,到2020年,全球智慧城市市场预估超过三千亿美元。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领先企业奥雅纳(Arup)集团估算。全球已有上百个城市接受IBM专案补助建置智慧城市蓝图。2018台北市政府三月也举行了“智慧城市高峰会”(smart city summit & expo)。
总的来说,智能城市主要掌握在市政府与大学机构内,作为统合,实验,测试之需,多半以交通(物流)与防灾为主,智能建筑则由开发商领军,是无线控制技术的建案延伸,两者都有数位缙绅化(digital gentrification)的疑虑,如传统规划城市规划的窠臼,城市作为资本累积的动力,大城拉乡镇乡村,期能带动空间与经济的发展,如此将成为另一波的科技地产发展,新一波从上而下的技术致理思维。智能城市强调其硬件条件 – 互联网,大数据,高级的电脑运算– 远高于人们的实际所需和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现实中对解决方案进行彻底检验,如民众的数据权利,由下而上的技术可能,社会正义等等关键问题阙如。结果是许多智能城市的想法并没有完全付诸实践,同时伴随着高成本和低回报。
本会希望获得新数位技术的全部潜力而不重复过去的犯下错误。寻找让公众参与塑造和落实这些高科技的方法,寻找更低廉且模块化的解决方案,找出现实意义来代替大张旗鼓的宣传。更重要的是,城市无法独立智能化,必须与都会区域(metropolitan -region)以及乡村生产力结合,这是我们提出智慧都市网络国际论坛的原因,必得从分布,去中心的化的生产,公众参与可能性来检视以快速流通与都市数位缙绅化所导致区域差异与分配不公。亦即,智慧都市网络乃是将智慧城市+区域发展+乡镇电商全局思考的战略提案。
本次国际会议将与各研究智慧都市的机构、重要研究学者合作建立一个实质互惠的智慧城市研究网络。
专题讨论场次
专题 1:为了共善的治理
城市规划的纲领立基于为了共善(common good)。智能城市的技术虽大幅提高了都市问题与解决手段之效率,但却工具化了规划意识型态,其功能取向也忽视了未被定义、正在生成的社会动力以及数据中心化与算法不透明性,无处不在的监视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在这一板块我们邀请各国的城市技术官员和智能城市专家分享自己的理念与实践,共同面对智能城市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数码时代开辟出公与私之上的新的共同。
主持:黄孙权
报告人:

王坚,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阿里云创始人,云栖小镇及雪浪小镇创立者、名誉镇长,2050志愿者。
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团担任首席架构师一职,负责集团技术架构以及基础技术平台建设。2009年9月,创建阿里云计算公司并任总裁,领导团队自主研发了大规模分布式计算系统——“飞天”,建立了互联网规模的通用计算平台,完成了云计算公共服务的商业化。同年提出并主导了阿里巴巴集团“去IOE”战略。
2010年8月开始,率领团队孵化并打造了YunOS,建立起商业化的操作系统平台,用于手机、汽车和电视等智能设备。
2012年9月,被任命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2014年,成立了跨杭州和西雅图的iDST(Institute of Data Science & Technologies),从事前瞻性研究。2013年年初,在杭州发起创立云栖小镇,为年轻人打造不一样的创业创新环境。2016年4月,在云栖小镇提出了城市大脑设想和构架,并在杭州开始建设,让城市大脑像电网和交通设施一样,成为未来城市新的基础设施。2017年8月,在无锡发起创立雪浪小镇,推动制造业和互联网相互融合,让互联网和数据成为制造业的新基础。
加入阿里巴巴集团前,王坚曾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曾是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系主任。
2014年,荣获“中央电视台年度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称号。

赛博•詹(Seb Chan),墨尔本澳洲流动影像中心(ACMI)的体验长,专责整体策略设计,并协同海外团队进行讯息与通讯技术以及博物馆的典藏与数位化计划。在此之前,他曾在2011-2015年间于纽约库柏休伊特设计博物馆领导数位更新与转化计划,其设计的App更成为该馆首项数位永久典藏。2000年代,他曾率先推动了雪梨动力博物馆开放存取(OA)的工作,进行大规模协作和数位体验的开创性工作; 并曾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地机构担任博物馆顾问。 他的作品曾获得美国博物馆联盟(AAM)、One Club、D&AD、美国财经杂志《快公司》(Fast Company)和Core77等奖项。此外, Seb Chan现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社会情境与设计学院的传播与媒体研究兼任教师,亦担任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澳洲国家博物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哈默博物馆和旧金山探索馆的顾问,并拥有盖蒂领导力学院(GLI)和萨尔茨堡全球研讨会的校友身份,徜徉在数位艺术和电子音乐的平行生活。

若林干夫,1962年出生于东京。1986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8年获得同校的社会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其后在早稻田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等职。2008年时,担任墨西哥大学客座教授。
一直从事城市,媒体,时间和空间社会学研究。在城市和媒介研究领域,对当代城市环境的时空转换感兴趣。
与本次会议相关的出版物有:《购物——城市与社会的商场化》(Shopping- Mallization of City and Society 2013)、《“时空“转换》(Transformations of “Time-and-Space” 2009)、《城市寓言》(Allegory of City 1999)等。
专题 2:智慧市民
我们要的是聪明市民,还是聪明城市?人是实现城市可能性的核心,是智能城市要造福的对象。当前智能城市发展的困境,正是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和硬件设施与人们城市生活的多样不匹配,市民幸福只是能被计算的高效率指标而已。技术进步不是为了迈向科技奇点(singularity),更应该有效地聚集政府主导与民间驱动两股力量,使城市整体长远发展。如何利用技术来赋予市民接近数据的权力?如何进一步弥补城市规划现有官僚范式中,缺乏的民间意见与集体意愿的表达的权利?如何让不可计算和无法估价的人类互动得以显现?这一板块希望提出负责的、包容的、民主的技术,让城市成为智慧市民们的集体作品。
主持:李士杰
报告人:

迈克尔•拉方(Michael LaFond),都市行动者,共善社区发展与共同住宅专家。id22:柏林创新可持续研究所(id22:Institute for Creative Sustainability)发起人、所长。项目包括,著书、“实验日”住宅集市、在线平台“共同住宅柏林”、“创意可持续旅行”。有艺术、建筑、都市发展的跨领域背景。任教于柏林工业大学居住与住宅方向、CIEE设计与可持续研究院。研究自组织、都市民主化、可食地景、共乐(conviviality)。居住在斯普雷河岸的合作社的斯普雷分租公寓1号(Spree WG 1)共享生活组。

邓东波,工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亦是荷兰屯特大学地理资讯科学暨地球观测学院博士候选人,他目前的研究兴趣为开放资料、链结资料、知识图谱,近年的著作多集中在链结开放放府资料的实务发展。身为开放文化的宣教者,他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台湾开放街图社群的发展,曾在2016年担任台湾开放街图社群理事长,并活跃于亚洲开放街图社群。他目为是台湾开放资料联盟的副会长,不但是数位国家创新经济(DIGI+)推动小组民间谘询委员, 亦是7个政府部会的开放资料民间谘询委员。

丹尼斯•罗伊欧(Denis Roio)又名为亚罗米尔(Jaromil),拥有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是为Dyne.org.的共同创办人,并担任该组织的技术长与软体工程师。他的成果获得自由软体基金会的推荐,并广布全球各地。曾领导荷兰媒体艺术学院研发部门长达六年时间,Jaromil于2009年柏林的转译媒体艺术节获颁弗鲁塞尔理论奖;此外,Jaromil亦曾于2012年入选欧洲青年领导计划,并于2014年被欧盟列为目的经济的前百大社会企业家之一。
专题 3:智慧器官
城市基础设施的争夺与公民科技的发展都是城市的新器官和新武器,吾人透过智慧器官作为智能城市的探针,寻求物质性与认同价值的重造。此版块邀请企业、机构、民间团体来分享具体案例的技术细节,得见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器官如何协同运作。对城市居民而言,了解越发不可见的智能器官,能更加意识到新科技可能导致的后果,启发对另类技术/器官的想象,打通器官与心智,人类与城市生态的循环。
主持:张圣琳
报告人:

克里斯•朱利安(Chris Julien),阿姆斯特丹(Waag)的研究总监。作为管理团队的一员,他负责阿姆斯特丹测量所的集体研究议题和研究方法。除此之外,他还是该机构的发言人之一,因此也维持着阿姆斯特丹测量所的国际研究网络。
他具备将哲学远景转化为具体项目的能力,这让他成为了该机构的核心组织者。长期关注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的跨学科方法,形成了阿姆斯特丹测量所新的公共研究议题。其中,作为道德行动者的个人被置于整个社会创新的研究、设计和实施链的中心。
在克里斯到阿姆斯特丹测量所任职之前,他曾担任Studio 80基金会的财务总监,与人合作创办了新奇创意咨询公司(Novel Creative Consultancy),并研究了在FreedomLab工作的新方法。当时,他是创意产业基金NL的委员会成员,阿姆斯特丹的绿色左翼联盟(GroenLinks)艺术与文化委员会主席,经常在红灯广播电台播放他的POP CTRL show。他在乌特勒支大学(University of Utrecht)主修社会抗争研究和人权保障,还在阿姆斯特丹大学(University of Amsterdam)修读文化分析。

罗布•范•克拉内堡(Rob van Kranenburg)是一名老师与作家,曾为荷兰网络文化研究撰写《网络笔记02:物联网——环境科技与无线射频技术的全视网络批评》一书,并与Christian Nold共同最富影响力的物联网刊物与智库——创办欧洲物联网委员会。Rob专精于共同创造、活动组织与传播、社群参与、社群中的个人网络与可见度,目前担任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TagItSmart生态项目的负责人。

沼田宗纯,灾害管理过程工程专家,国际都市安全工程中心人文与社会系统部,跨领域信息研究工程研究院土木工程系。2006年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工学研究科社会基础设施工程系博士。2009年4月,东京大学工业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2015年1月,东京大学研究生院信息研究科讲师,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联合讲师。
专题 4:重构地缘政治
传统地理空间与地缘政治的范型正逐渐被新的全球运算与区域治理所替代。欧盟个资法(GDPR)对抗社交媒体独角兽公司,苹果公司将ios的云端服务与资料迁至贵州。政治实体和网络技术交织出治理团体形成的多政体(multi-form of government),此一多政体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多重权力的监管斗争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空间?都市化与反都市是否可能同时发生?城市与乡村是连续体谬误,抑或资本主义实质吸纳的最后一哩路?本版块希望提供多角度讨论。
主持:高初
报告人:

张圣琳,茶农/教授,2000年取得加州大学环境规划与地景建筑博士,目前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并负责台大创新设计学院(NTU D School)社会创新组,台大“大学PLUS”社会责任计划,同时是阿里巴巴新乡村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出生于台湾,梦想成为现代舞编舞家,圣琳是一位市民社会政治行动者,透过公众参与、市民艺术、社区设计、以及乡村振兴,以创新的方式关心环境相关议题。她的生活与研究结合全球在地的经验,自1991留美后,海外生活与教学20年。2009年回台后穿梭于亚洲投入台湾、日本及中国大陆的乡村,特别关注青年入乡议题,并自2015开始在四川乡村与组织川大、北大、台湾大学以及成功大学合作的“川北台成教学实践基地”。圣琳主要的作品包括The Global Silicon Valley Home: Livesand Landscapes within Taiwanese American Trans-Pacific Culture(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以及立基与台湾坪林的“山不枯”茶品牌(2017获得第四届国家智荣奖)。2017年共创“村客松transkathon”与两岸为主的华文青年连结云端与在地的乡村对话及实践行动。

奈德•罗斯特(Ned Rossiter)是一位媒体理论家,以网络文化、文化工人的政治、后勤媒体和数据政治的研究著称。西悉尼大学通讯学教授,联合受聘于文化与社会研究所以及人文与传播艺术学院。著有《组织化的网络:媒体理论、创意劳工和新机构》(Organized Networks: Media Theory, Creative Labour, New Institutions)(2006)和《软件、基础设施、劳动:关于后勤噩梦的媒体理论》( Software, Infrastructure, Labor: A Media Theory of Logistical Nightmares)(2016),与希尔特•洛文克(Geert Lovink)合著《社交媒体后的组织》(Organization after Social Media) (2018)。目前正在与索恩克•采勒(Soenke Zehle)合著《对数码对象的经验:思辨熵学家的急件》(The Experience of Digital Objects: Dispatches from a Speculative Entropologist)。

空间生产小组(Production of Space Team)为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硕士课程小组。空间生产以及针对空间生产的分析与实践,主要分布于城市,绝少扎根于乡村。对于中国社会而言,乡土空间无疑是非常重要。空间生产与乡土实践乃为掌握中国都市过程(urban process)的核心,亦是理解中国于全球空间生产的差异再生产,治理与竞争,永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所强调空间生产理论、田野调查技术、实质规划实践的完整训练,针对中国乡土空间的架构、风险、矛盾、变迁与文化活力,给出具体而多样的实践路径,创发新理论前沿,奠定未来中国竞争的基础。
工作坊:物联网开关与社会钱包(DOWSE/ SWAPI)
组织者: Dyne.org
罗布•范•克拉内堡(Rob van Kranenburg)
亚罗米尔(Jaromil)

弗里德里克•波利尼(Federico Bonelli )拥有科学哲学博士学位,创办Trasformatorio,并担任其艺术总监,专注于方法论、叙事和现地制作展演的可持续设计实践。作为艺术家、多媒体计划的专家和总监,Federico已对构思、生产和非惯习的复杂统合有二十年的经验。

阿斯帕西娅•本尼迪(Aspasia Beneti )又被称作 Aspra,是位专精人工智慧的程式设计师、女性主义者和声名远播的艺术家,对于创造平等机会和促进科技领域的多样性有强烈的兴趣。Aspasia自幼便熟习电脑,并且已有长达十年的专业程式设计经验。目前参与改善平权的相关计划,并致力于创造工具以改善缺乏优势的生命处境;并与志愿者共同合作,在阿姆斯特丹发起一项名为ClojureBridge的行动,为荷兰境内或者资讯科技产业内的弱势群体举办免费且友善初始者的程式设计工作坊。
工作坊介绍
第一段“共振之旅”,透过 Dyne “共同设计”(co-design)的共振工具,Dowse 网路路由器,在网路中探询发现物联网物件与资源。
古代寻水的巫者透过灵摆、或卜杖,以自己身心灵的感应与媒介物共振,进而探知地底下的水脉、矿脉。地质学者与其他的科学家,也透过各自的科学工具,在进行资源的发现之旅。
物联网的本质是从身体区域网路到大范围广域网路,四层网路的无缝衔接。谁能够确保了连结到这些闸道的“可追踪性”(traceability)、永续性与安全性,谁就能提供最佳的、各个层次上的一切服务。
Google 与其他类似的巨型商业公司,从隐形眼镜、眼镜到电表、温控计、无人车,以及 Google.org 的霸权化的掌控,对公共平台、应用程式 app 与软体市集,类似的公共关键节点全面性的掌控。该是将这些公共地重新找回来的时候了。
DOWSE 工作坊大约以一天的时间让与会者透过 DOWSE 开放硬体设定、探索与反映私人网段讯息、共享资源、网路觉察等讯息。Dyne 的艺术家与黑客会引导大家制作自己的 DOWSE 盒子,持续关注那些你想要追踪的周遭讯息。
参与者在工作坊结束时,将会被引介 DOWSE 这套工具,以及了解 Dyne.org“共同设计”(co-design)的方法论;心中将会有一个想法,也许一两个计划,在接下来的空闲时候可以一一实践。
参与者被邀请携带自己的笔记型电脑、开发环境、 Arduino、树莓派、MIDI 荧幕控制器、触控输入平板、马达,植物、灯具或任何奇奇怪怪的装置物件,还有带着你自己的创意想法一起参加这个工作坊。工作坊等级:全等级均可参与,从 uber API 等级操控技术黑客到入门参与者都欢迎。
第二段动手作工作坊“狸猫换太子”:身分认同与社会钱包。这个工作坊运用所谓的“思辨设计”(speculative design),也就是所谓“不解决问题为目的,而是让你发现问题的设计”(https://vide.tw/2841)。
除了物联网可以让人们发现“资讯社会中的共振之流”,这个部份的工作坊以思辨设计的原则,根据 UNIX 小元件相连解决工作与开放世界的精神,重新建构身份认同、个人财产、金钱的流动面貌。
工作坊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透过桌游(table game)介绍复杂互动情境,第二部分,所浮现的想法经过共同设计(co-designing)的方式,运用自由软体与 Dyne 的软体,纳入这些最有价值意见。Dyne 的论证是:运用不同结构设计、创造更有用的环境,可以用当前科技所启发的元件来组装资讯社会现实。
使用工具:Dyne 软体工具组、“思维设计”方法论,运用“禅室”(zenroom)这套加密语言在受限执行环境中建立沙盒(sandbox)。其次针对社会钱包(social wallet)这个客制化、可设定的弹性工具,后端对接资料库,并可以衔接多重的区块链。它可以用在补充性的货币系统,让中小型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设定红利回馈机制,或连结到使用者既有的加密货币钱包。
第三部分是转变分析:当艺术家与技术工作者,共享知识得以 (1)“实现永续设计”;(2) 启动与推广在地草根行动;(3) 在遥远的区域仍能有效运作;(4) 涉入在地的社区时,我们会知道一个专案计划是否能够带来转变。这个部分理论是来自于 Viable System Mode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able_system_model )与神学家 Stafford Beer 所诠释的“模控系统理论”。 这种艺术与资讯理论帮助人们理解,我们怎么样学习与适应全新的环境:如何在资讯媒体之流,找到进步与跃升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