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雨辰 吴京颖 编辑:张玉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11-05
作者:姚雨辰 吴京颖 编辑:张玉 发表时间:2018-11-05
元培讲座
书须成诵:中国古典读书法及其近代挫折
主讲人:陆胤
(北京大学中文系)
主持人:王霖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时间:
11月7日(周三)
晚 6:30 - 8:30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
南苑美术馆报告厅
(南山校区拉姆咖啡旁)
主办:
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
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讲座简介
从先秦时代起,以经典文本为对象的诵读吟咏,就是汉字文化圈记忆传承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形式。《周礼》谓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魏晋时期,“抑扬嘈囋,或疾或徐”的读书吟咏成为士人“藻练精神,呼吸清虚”的修养法门。唐宋以降,随着科举制度确立,“记诵辞章”成为蒙学教育主体;对此不无批评的理学家,亦从德性涵养的角度,主张“书须成诵”“熟读精思”。清代古文家则提倡“因声求气”的吟诵法,以求与“古圣之精神语笑”相沟通。直到晚清,出声的吟诵仍为学塾、书院甚至部分新式学堂生徒修习中国古典的主流方法。
然而,随着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和学制的导入,科举的废止与经学的式微,诵读法在清末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教室、教科书、分段教学、分级分班体制为中心的新式教授法(pedagogy),与近世以来对科举记诵之学的批评合流,使得古典诵读的声音逐渐淡出新式教育。演说式的“朗读”和个人化的“默读”,最终成为现代中国人阅读的主导姿态。这一读书“行为”的变迁,发生在清季民初短短二十年间,却彻底改变了数千年来知识传递与记忆留存的方式。在近代中国教育制度转型的背景下,从阅读行为的角度,研究这一时期“读书空间”变迁的内部机理与外来因素,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晚清以降“古今中西之变”的文化史内涵,对于当代中国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或亦有现实的参照价值。
参考书目:
1、【宋】朱熹撰述,张洪、齐熙编:《朱子读书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2、【元】程端礼编:《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3、【清】张之洞:《劝学篇·守约》,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
4、【清】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中华书局,1989年。
讲者简介
陆胤,男,1982年生,江苏苏州人,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有学术专著《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研究领域包括:1、近代文学与教育转型;2、清代学术思想史;3、近世东亚的读写文化。
“元培讲座”简介
一百年前,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文化的序幕,启动了那场文艺、思想、教育、社会的总体性变革。此后的一百年中,我们目睹了“新文化”在时代命运中的起伏消长。如果说中国新文化的使命是重建现代国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它还始终未能完成。
新文化运动百年之际,适逢中国美术学院建校九十周年,以及学院创办者、新文化运动先驱蔡元培先生诞生150周年。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启动“元培讲座”,邀请来自哲学、教育、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作为主讲嘉宾,共同追溯蔡元培以及新文化运动以来国人对于教育、美学、伦理的思考,并且在当下语境中探讨艺术与教育的根本任务。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系列的“元培讲座”,各界同仁可以重新启程,去追逐心灵的自主、胸襟的坦荡与智识的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