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振熙 编辑:张玉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3-28
作者:宋振熙 编辑:张玉 发表时间:2019-03-28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
展览时间:2019年3月31日-2019年6月4日 (周一闭馆)
展览开幕:2019年3月31日(周日)下午3点
展览地点: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总策划:高士明
学术主持:施慧
出品人:张炎
策展人:黄燕/宋振熙
策展执行:林灿文/陈麟鑫
特邀批评:范白丁/宋哲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大屋顶文化
参展艺术家:黄燕、应歆珣、郭耀先、刘嘉琛、尚一心、石冰、辛齐、宋春阳、吕彦瑶、朱晟晟、姜美琪、林仪、龚颍南/赵焯、段官来、盛旖旎、Maria Ganeva(保加利亚)、陈婧文、严逸洲、张斌、郑晗琦、陈炳盛、宋家骏
坐落于杭州良渚文化艺术中心内的大屋顶美术馆2019年首展《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将于大屋顶樱花季开幕。这是大屋顶文化首次和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官方合作,联合主办的群展,此次展览在大屋顶美术馆空间中,将由艺术家们呈现与观众、纤维艺术、多媒体影像、机械装置等多种创作形式完成的艺术作品,给予观众以全新的沉浸式、互动式的观展体验。
“混响时间”做为本次展览的母题,意在讨论当纤维创造物与现实世界碰撞时,两个世界相互间震动的美妙。如同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吸收和反射,同一时空内,多次的声音吸收与反射相互发生,就产生了混响效应,这个过程便是“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隐射的是一种艺术创作状态。这种状态藏匿着时间的力量,却通过物质特征进行交流。材料的日常性进入多媒介的传播层,再抵达思维的转折点。观者所直面的第一次“混响”便是这样一种发生在纤维材料的日常性、纤维艺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家个体思考之间的不间断跳跃。
“混响时间”也是一种隐喻,喻示着纤维艺术不断扩展的边界。从生活跨越审美,在场的不可思议之物创造的是精神的维度。这一维度下,艺术作品开始了即时的二次创作,外在图像向内在体验变调,艺术家与观众在两个平行世界里混响思维,它意味着不断有可能重新评估关系和重组联系。这种混响的格局,不再只是停留在表象的展示,而更关注于内在的共鸣。一种有机的共生。
“混响时间”等待的则是一种回响,它的意义在于激发无限的想象!我们在安藤忠雄先生的清水混凝土建筑中,以纤维发声,集结每一个进入现场的观众个体成为“混响”的载体,在不断碰撞、吸收和反射的过程中收获回响,纤维之物得以再度释放。
部分展览作品:
《“这里什么都没有”》(局部) 林仪 2019 尺寸可变 子母带、黑线
《--》(局部) 尚一心 2016 尺寸可变 综合材料
《Arhat》视频截帧 张斌 2018 尺寸可变 多媒体影像
The flow in the river is the tears of innocence(局部) 刘嘉琛 2017 89 x 224x 30 cm 综染色竹纱,手工提花编织,木结构,Led灯,压克力板 hand woven with dyed bamboo yarn,wood structure case,LED lights,acrylic
不确切的美好生活(局部) Inaccurate good life 应歆珣 2018 尺寸可变 装置 天鹅绒、橡胶、锡、水泥、树脂、包装盒、丝带 Installation Velvet, rubber, tin, cement , resin, box, ribbon
画地为牢(局部) 段官来 2018 3m 媒材3D打印手指 弹力绳 减速电机 金属零件
灰色光(局部) 黄燕 2017 200*800cm 墙面装置
曼舞(TO DANCE OR FLY LIGHTLY)(局部)陈炳盛 2019 175cm x 50cm x 50 cm
媒材:亚克力,水,纱,水泵,主板, 射灯
人物名片:
施慧,1955年生于上海。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系,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开始从事当代艺术创作,作品以棉、麻、植物、宣纸、纸浆等纤维材料为特征,同时将这种特征转换到硬质材料的实验中,作品体现出东方精神的文化底蕴。2000年参加第三届上海双年展,2001年参加德国柏林国家美术馆“生活在此时—29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2003年参加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间”—中国当代艺术展,2013年在德国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举办个展。2007年获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奖,2014年获 AAC 第八届艺术中国年度雕塑影响力大奖。2002年出版个人作品集《素朴之诗》,2013年出版个人作品集《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