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张玉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4-08
作者: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编辑:张玉 发表时间:2019-04-08
“未知向量”青年雕塑家联展
展览时间:2019.04.16-2019.04.30
duration:2019.04.16-2019.04.03
开幕时间:2019.04.16 10:30
opening:2019.04.16 10:30
交流会:2019.04.16 14:30
sharing session:2019.04.16 14:30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十号楼铜场展厅及五号楼展厅
location:Building.5 and Tspace, second floor of Building.10 at Xiangshan campus of CAA
策展组:吴子桢 赵如鹏 蓝欣悦 蔡雨彤 吕彦瑶 朱丽瑾 常宇岑 彭胤瑞 曾朝炜
curator group:Wu Zizhen Zhao Rupeng Lan Xinyue Cai Yutong Lv Yanyao Zhu Lijin Chang Yucen Peng Yinrui Zeng Chaowei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sponsor: CAA Sculpture and Public Art Institute
本次展览在延续往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年展的基础上增设了几个新的模块,由青年雕塑家邀请版块、导师提名版块、拓扑及公共空间实验版块、青年雕塑家征集版块构成。
毕业生邀请版块
10号楼铜场展厅
该版块由作品展示和交流会两部分组成。三位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将自己的创作带回学院,并将在开幕当天与大家进行分享交流。
崔译
毕业于中国美术馆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其间于德国明斯特艺术学院Klasse L?bbert工作室交换学习。2017年参加威尼斯军械库拉古那艺术展;在德法意等国参加驻地创作,作品被机构收藏;同年在悉尼邦迪海岸雕塑展中荣获新兴艺术家奖。近期创作主题关注消费社会和城市更新中的日常物质媒介,在实践中探索游园式的感知转换。
苗晨辉
1986年出生,07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12年就读雕塑系第二工作室硕士,师从王强、班陵生教授,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王曦
1990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系,获硕士学位。创作以具有丰富故事性、承载着不同文化的纤维材料为媒介,从而产生多层面信息传递并以跨文化、宗教、神秘传说等意味的图案进行叙事呈现。作品曾于英国、美国、印度、香港等地展出。
导师提名版块
10号楼铜场展厅
导师推荐作品组包含了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共十个工作室的学生作品。所有作品经由各系老师精心挑选,体现了各系的研究方向,但又不拘于一种形制,处处可见不同表现方式的互通,正是学院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表征。该版块既体现了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多元性和大致风貌,也是青年雕塑家自我观察的一种方式。
部分作品
拓扑及公共空间实验版块
拓扑空间
5号楼展厅
与以往展览呈现方式不同,拓扑空间强调时间的持续变形性。因为没有对作品最后呈现的预想,过程中的各种可能也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或是影响作品的因素。
点状片段与相对长的过程其实无差别,目前的呈现也是如此,只是“噢!它现在出来了,现在我看到了。”
8位参与者在前期以各自的工作方式持续工作后,交互影响前期各自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最终成为无预想的呈现。
竹林
/5号楼天井竹林
竹林作为户外空间的展览模块是独特而富有挑战的。竹林属于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而且展览条件极其恶劣。作品没有任何的人工保护而直接接受大自然的洗礼,大自然的给予既是馈赠也是惩罚。
难有禁得起风吹日晒的作品,从空间位置和现场条件两点考虑,这个版块呈现了尽可能简单又能和竹林产生明显对比的作品。半透明材质和自然光成为了最好的搭配。随着时间、天气、透光的改变,作品甚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面貌。
目前为止作品的形式及空间使用上的尝试都是实验性的,有风险,有挑战,更有失败的可能性。
征集版块
5号楼展厅
该版块主要聚集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同学的作品。其中还有部分跨专业的公共艺术以及装置艺术作品。它们的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而最有趣的正是不同精神状态的集合。这样的碰撞始于至简纯粹的石雕尝试走向关注自我以及自然本身的具象雕刻;从外界关系的启示的装置作品,到内在表达的综合手法的创作。它们具足内在的逻辑联系同属一脉河流。从架上雕塑长廊向暗空间行走的过程其实也是走向迷团与未知领域的深处。
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