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晓莉 编辑:开红俐 来源:创新设计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5-16
作者:吴晓莉 编辑:开红俐 发表时间:2019-05-16
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博物馆群将向社会和公众推出精心策划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公开讲座,设计师作品展,公共教育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博物馆群,包括美术馆、民艺博物馆和国际设计博物馆,这是世界艺术大学少有的博物馆结构,它既拥有中国最具当代艺术特质的展览和收藏,同时又从生活的艺术角度呈现中国传统造物之美;它有全球闻名的以包豪斯为核心的欧洲现代设计系统收藏,同时又推出当代艺术、民艺、设计和艺术教育探索的诸多重要展览。
著名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高世名教授也将在此活动期间举办公开讲座,主题为“没有展览的时代——兼论我对策展的思考”。没有展览的时代和博物馆时代获取审美经验方式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影响?另一方面,博物馆在过去5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策展意味这什么?高世名教授将就这些问题讲述自己的思考。
主讲人
高世名
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社会、社会思想以及策展实践。他策划了“影像生存: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与后殖民说再见: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巡回排演: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以及“未来媒体/艺术宣言”等大型学术展览;出版《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三个艺术世界》《一切致命的事物都难以言说》《人间思想》辑刊(10辑)等学术书籍数十种。
主题
《没有展览的时代——兼论我对策展的思考》
An Age Without Exhibition: Thinking Through Curating
内容
十九世纪以来,人们对于艺术史的感知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博物馆的展示,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博物馆和展览的存在。然而,无论在欧美还是中国,博物馆都不过是现代的产物。在相当漫长的时代中,人类生活在一个没有博物馆的社会、没有展览的时代。让我们尝试着回想,在那个没有展览的时代中,古人是如何观赏艺术作品的?那些审美情境中又凝聚出了怎样的艺术经验?这些经验让我们反思,在博物馆的时代,我们失落了什么?
另一方面,博物馆在过去的50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不再仅仅是艺术品的库房加展厅,这个传统意义上的缪斯栖息之地,正在变成艺术自我颠覆和自我生成之所,它似乎已然变身成为一个剧院、教室、车间、议会和广场的综合体。同样,依附于博物馆空间的公共展示也不再只是艺术作品的陈设,而是只向情境的展开、公共性的构建、社群的生产。在这种状况下,策展又意味着什么?
时间
2019年5月18日 (星期六)
/ 18:00-21:00 /
学术主持
杭间
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地点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报告厅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雅昌艺术头条直播间
注意事项
请创新设计学院的同学携带学生证
提前半小时(17:30)有序入场
报名方式
本次讲座,面向创新设计学院的席位有120席
请各位同学抓紧时间报名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活动
讲座当天凭借 报名凭证 ,签到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