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姚佳宁 编辑:赵雨岑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所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6-04
作者:姚佳宁 编辑:赵雨岑 发表时间:2019-06-04
主讲人:潘 力
时 间:2019年6月5日18点30分
地 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大会议室
主 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承 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所
潘力 教授,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主要从事日本美术研究
主要著作:《浮世绘》、《和风艺志:从明治维新到21世纪的日本美术》、《现场:对话日本当代艺术名家》等;译著《设计私语录》([日]原研哉)、《写给大家的当代艺术入门》([日]长谷川祐子)等。
「讲座简介」
日本的时空观
“时间”和“空间”所共有的“间”字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自然观和对节奏感的理解,以此造就了日本的民族性,是日本民族神秘精神构造的重要象征。“间”也是日本文化的基础性观念,不仅是造型表现的核心,甚至成为日本人的生活准则,内涵极其丰富,表现范围十分广泛。“间”的关键在于营造出两者不可分离的空间,强调相对的两方面或两种力量的对应关系,通过“间”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力量。赋予虚无的空间以某种意味,这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日本的造型观是基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来构成作品,这是日本文化艺术的重要准则。可以说日本文化就是“间”的文化,“间”是日本人的体验与感觉之源与传统审美价值观的结合。就造型艺术而言,从传统到当代都受到这独特的时空认识论的巨大影响。
日式建筑的起源——“神篱”
京都龙安寺枯山水庭园
“缘侧”使开放的居室空间与庭园景致融为一体
日式榻榻米居室
“物派”
虽然日本“物派”的作品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的痕迹,但“物派”所关注的其实是非物质、非物体的境界,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物体或物体表面所涉及的空间,并将空间作为作品因素之一来考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场”的变化,以此表现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
斋藤义重——复合体(云杉板、漆 1989年)
关根伸夫 ——位相—大地(泥土、水泥 1968年)
李禹焕——关系项(石、铁 1968年)
菅木志雄——无限状态 (1971年)
保科丰巳——之间(木、日本纸、墨、空间 1983年 )
因此,从根本上说,“物派”的作品后面潜在着日本独特的时空观,是日本人的体验与感觉之源与传统价值观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