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 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写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

作者:许江   编辑:jdw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0-14

作者:许江   编辑:jdw   发表时间:2015-10-14

  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已经一年,我作为亲历座谈会的一员、作为中国美术界的唯一发言人,每次想到这个座谈会我都感到特别的亲切,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鞭辟入里,又情深意长,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核心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指南,需要我们来长期执行、身体力行。这一年多来,我们的工作始终伴随着讲话的学习和实践,对讲话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旋律。

  我回顾了自己这一年来的学习实践,大约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去年10月15号的讲话到去年底,这是一个宣讲学习的阶段。座谈会之后,我参加了多次的宣讲活动,对学校的老师们,还有对杭州市所有的教师们等等。最重要的宣讲活动是去年11月底,我参加了全国文联书记、主席学习班,我做了一个专题演讲。演讲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讲总书记知青阅读的深情书单,这个书单我们这一代人都耳熟能详。第二个是总书记讲话的民谣风格。第三个是总书记文艺思想的核心—人民思想、人民中心。第四个是中国精神,强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

  第二个阶段是今年的1月-5月,这是一个深化学习的阶段,全院上下包括我省广大的艺术家们都结合艺术创作、教育实际的深化学习,来推进讲话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几件事情:第一件,我们接受了全国总工会、全国文联的委托,接受“时代领跑者”的创作任务,也就是现在环抱着我们的这几张大画,实际上这几张画要比真实的尺寸小,高度是2倍,宽度要长1倍。直到我们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要为共和国的英模造像,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在这之前有很多人画过。所以我们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和几位老师做了商量,最后决定采取长卷的方式,6幅长卷,最后新世纪的两幅连成了一幅,一共是5幅长卷,把共和国的英模根据时间的断代编织在一起,形成了英模的人物长廊。学院国画和油画的老师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完成了这件作品,这个作品4月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出的时候健在的英模们都在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这些画引起了社会极大地关注,也获得了包括国博在内的学界、业界的高度评价,当时就表示要把这些画作收藏。就在国庆节之前,国博举办了一次盛大的收藏证书颁发仪式,吕馆长表示11月份时这些画要放在国家博物馆的中厅展示。通过这个创作活动,参加的老师们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用绘画亲近英模的过程,而且是一个领会和塑造人民精神的过程。围绕着这样的创作任务,很多的老师同学下乡采风,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雕塑系的软雕塑工作室,他们到了诸暨的大唐袜都,同学们到那里去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真正的深入工厂、车间、农民工的宿舍,了解袜都的心肺和现在面临的时代的转型,回来以后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了一个相当大的,很有水准的汇报展览,像这样的成果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我自己在上半年的过程当中,主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人民是艺术之魂》,谈了我对总书记文艺思想当中的“人民思想”的认识,这篇文章在4月19号的《人民日报》刊出。另外我又写了一篇,对照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思想,结合我自己十一年的画画生涯,思考了自己走过来的艺术道路,这样一条深化和成长的道路。接着,在4月底我接受了《艺术人生》朱军的两期采访,可能在座的很多师生们都看到,所有的这些不论学校的发展工作,还是我自己的学习实践,都和总书记的讲话学习结合在一起,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今年的6-8月暑假时期,这是个学习实践的时期。我和很多老师一样利用暑假时间到生活一线去,刚好当时中宣部也做了布置,希望要我们到生活当中去创作,刚好那个时候一场台风把海盐的一个村落吹的一片狼藉,但是还有很多葵花挺立在那里,所以我去那里画了几天的画,面对葵花所包含的劫后余生的力量实地写生,尤其在做画种有机会和葵农交流,今天的葵农已经是很幸福的葵农,他们对艺术的认识已经是另外一个高度了,后来这个记录在央视八套的新闻联播和专访中有所体现。这次展览中有一幅写生作品,就是当时在现场画的。结合自己我谈了一年来学习讲话的三个阶段,一晃一年了,这次我们在中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指导协助下,举办了今天的纪念活动“人民之心,中国之魂”,几代的艺术家汇聚一堂,重温我们学校优秀的文艺创作传统、深化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的人民思想,结合学院提出来的“深根中国社会、再兴乡土生活”的学术意象来展开讨论,提出两句话,一句话是“秉人民思想深根中国社会”,一句是“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

  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今天我们举办纪念活动,“人民之心,中国之魂”,几代的艺术家汇聚一堂,重温我们学校优秀的文艺创作传统、深化理解习总书记讲话的人民思想,结合学院提出来的“深根中国社会、再兴乡土生活”的学术意象,围绕“秉人民思想深根中国社会,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来展开讨论。

  第一句话就是“秉人民思想,深根中国社会”。习总书记的“人民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民,这个人民,既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社会共同体,又是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熏陶下文化共同体。在总书记的讲话当中,他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仅指人民作为文艺的对象,而且指人民是体察检验文艺的主角;不仅指人民是艺术创作当中的隐身者,而且指人民是孕育和验证文艺发展的广袤大地;不仅指人民是文艺史诗的剧中人,而且是文艺史诗的剧作者,我觉得这个“人民”的强调是非常有意义的。

  这样一种主体精神是由生动地品格体现出来的,我个人认为有三种:第一种品格是人民富有时代精神。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要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要塑造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形象,我觉得这点尤为重要。如何超越一己悲欢,始终保有大艺术的共同追求。关注时代和人民的重大事件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使我们免于成为重大灾难下的麻木者和受害者,这是人民的第一个品格,时代精神。

  第二种品格是人民是有肉身的。人民是艺术之魂,艺术是人民的肉身。习总书记提倡艺术家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造“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作品,这都是对一个肉身、一个人的形容,我们对这些是特别有体会的。1935年,广州青年版画家李桦创作了木刻版画《怒吼吧,中国》,描画了那个时代的民族影像。在上世纪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历史上,美术以其强烈的形象感,塑造了一批极具人民性的时代精品。那些匍匐前行的劳动者形象,那些化身成山河的就义者的身躯,连缀成一代代后来者与历史的情感纽带。这些文艺创作的肉身集体地塑造了人民,塑造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

  第三种品格是人民是有根性的。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活水源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的根性在生活中,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把握根性,才能找到可资重建和再造的自我表述机制的根源性因素,去对接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经常讲深入生活,“生活”到底是什么?是异乡风光的采风掠影,还是时代生活的深耕大地?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美术界有写生的传统,我们历史上也涌现了一批批扎根生活的生动榜样。我们下到基层去,要在活生生地社会境遇中了解生活,了解生活中人,用艺术的语言来打开和凝练这种生活的体验,进而打开和凝练艺术语言本身。我们讲生活,不是那个对象画的现实的场所,而是社会境遇当中所蕴含的那个深的、活的生活契机。中国人讲写生,它就是要抓这个生机和活力,借此得以提升和转化的生活现场。所以这个是我的第一句话是“秉人民思想深根中国社会”。

  第二句话,“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民学指的是源于民间的器用继道之学及其思想研究,它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精神、人民的智慧。民学在根底处尤其体现在那种源于民间的自由立场和生活根源,正是由于民学拥有民间深厚的生活资源,所以民学与中国的本土生活、与中国的乡土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乡土又是什么?乡土指的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那个生活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有乡土情怀,那个村子当中的老井,那个风景名,或者你走的小巷的拐弯等等,这是我们的家园和归宿,我们象山的建造本质是什么?不是那个所谓徽派的语言,它的本质是那些门窗走廊这些界面,我们的同学们在这里朝朝暮暮,从这里认识自己,在那个山的深处看到那个遥远而陌生的自己,在这个远望当中有一种东西被塑造,就是他的情怀,有一种东西在成长,就是他的品位。所以我们说远望可以当归,悲歌可以当泣,就是要培养这种情怀,就是要在同学们心里建立这个学术乡土,他来的时候觉得好奇、走得时候有依恋,但真正让他铭心刻骨的是他多少年后当他学有所成时候的一种乡土的情怀。

  所以又想到《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这首诗是出自《诗经?王风》采自民间,距今三千年。传周大夫走到了这样一个曾经的庙宇殿堂的地方,发现庙宇殿堂已经都不存,,他感怀周氏的颠覆,人生的唏嘘,徘徊不能离去做了这首诗。那个曾经的庙堂如今遍地禾黍,看着禾黍从苗到穗又到果实,他缓缓地行走,心里不尽哽咽,诗歌重复了三遍,为什么重复?什么在哽咽?他在寻找那个本,依着这个本,其他都塞住了。我们向着这个“本”生长,这才是后来“此何人载”的悲痛,这是中国人的人民精神归宿。

  随着新城镇的建设,城市化的进程,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乡土资源正面临剧变。我们说乡村在变化,乡土在流失,结构在异变,不得不面临新的更新,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能陶醉在所谓的互联网的高歌当中,我们要意识到我们乡土家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从民间的角度和立场来审视这种变迁,来重建和再兴那个特征鲜明、多样生动的新乡土生活,重建未来多少游子挥之不去的家园梦。

  今天我们提出新乡土、新民艺,就是要珍惜我们赖以生存和独立的那个本土生活资源和生存本色,就是要让我们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那个生活方式活化和发展起来。前不久,我们学校“天工开物中国江南乡村的民艺”开展,就是要通过这些传统的器物之用和技艺世界的研究来培养今天乡土活化的感情和基础。民艺并不等于古董,它的要义在于活化,关键是要活,民艺的世界很大,民艺的核心是民学,这种源于民间的自由立场和生活根源是不提倡尊以一寓,圉于一局。

  所以,今天的艺术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美术创作、艺术创作,它还包括了生机勃勃的生活本身,如何继承这些艺术当中所包含的民学精神,意在从不断生长着的人民智慧来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诗性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新社区,正是我们关于人民文艺思想学习的深化,也是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