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综合资讯

综合资讯

建筑艺术学院举办《传统的未来》讲座

作者: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05-22

作者: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   发表时间:2014-05-22

  5月16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朱小地应邀在建筑艺术学院进行了题为 《传统的未来》的讲座,讲座由建筑艺术学院陆文宇老师主持,现场座无虚席,学生反响热烈。

  如何阅读时代精神?建筑师,作为在特定时间节点提供物质形态和文化动力的一种社会纽带,如何在其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去做出自己的、独立的、有立场的回应和自觉的建筑实践?乃至有机会去引领潮流,改变时代轨迹?朱小地在他的讲座中与师生们分享了他对此的理解和尝试。

  用朱小地在本次讲座中的话来说就是:在这个时代,你要做一件事情,整个世界(资源和信息)都在你的手里。讲述者试图向同学们传达在这样的时代思考和实践建筑,要同样可以从个体(这并不是对个人欲望的追逐,恰恰相反,是多样思想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推进的前提)出发,从你自己对世界和物质的理解开始,在寻找你自己的建筑学的历程中去不断突破和失败,在这样的过程所诞生的反馈中去推进建筑学的边界,乐此不疲。此时的建筑师将真正获得这个世界,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将会在这样的建筑师的实践中打开交流的口子,打开新的可能。相信在这一刻,在场的建筑艺术学院师生都发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那恰恰是我们建筑艺术学院在教学中所追求的:建筑学不会在这里被同一定义,但会通过师生的教学实践项目去讨论和发现每个人自己的那个建筑学。自然地,王澍老师的建筑实践时常在朱小地的讲座中被不经意的提起,几乎贯穿整个探讨“寻找每个人的建筑学”这个讲座章节的始终。

  朱小地在当晚的讲座中亦通过他自己的多个建筑实践与师生们讨论如何认识传统建筑形式和类型,同样在建筑师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去生发其新的效能和意义。他认为那些被经验化了的建筑类型和细部并不是建筑的终结,而是记录。每个建筑师都需要一种去反思这些固化建筑语言的态度,然后去选择是继续沿用它们还是需要创造替代型。相信在场的师生从朱小地的言语间产生了对我国当代建筑设计院的新认识,它也是可以有批判性的,非完全侧重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建筑思考。在同学与朱小地进行热烈的问答互动后,本次讲座主持人陆文宇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再一次对在场的同学们强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自觉实践建筑的重要性。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