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小千 曹蓉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12-26
作者:郑小千 曹蓉 编辑:caaeduadmin 发表时间:2013-12-26
12月17日至12月20日,第四届“潘天寿纪念讲座”开讲。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从蔡元培先生的办校主旨谈及设立“潘天寿纪念讲座”、“贡布里希纪念讲座”两大讲座与国立艺专的学脉传承。讲座由艺术人文学院承办,艺术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主持了开幕式。曹意强介绍柯律格教授的学术背景之余,还追溯了梅隆讲座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渊源。在梅隆讲座的历史中,只有两位学者发表了关于中国艺术的主题演讲,一位是柯律格教授,另一位即第二届“潘天寿纪念讲座”的雷德侯教授。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中国美术史及物质文明史重要学者柯律格。曾任职于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远东部,长期负责中国艺术品研究及策展工作。艺术人文学院曹意强、孔令伟、毕斐、万木春四位老师分别担任了四场讲座的主持。
此次讲座题为“中国绘画的四种观者类型”,缘于柯律格教授在2012年华盛顿梅隆讲座上的讲演主题。在其关注的明清艺术中,柯律格教授因借鉴视觉文化的研究方法而引起学界的诸多思考。此次讲演,他以绘画观者的角度为分类参照,从文人、帝王、商人、国民四个方面,试图将艺术创作重新纳入到社会关系的上下文中。米歇尔提出的“元绘画”,成为他重新构建历史语境的主要思考工具,使得被引证的视觉材料冲破了传统美术史研究所关注的图像边界。柯律格教授特有的读图方式,不仅打开了另一些曾被忽视的“释图”信息,也使听众更强烈地感受到,经由视觉文化研究扩充后的图像材料,更需要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与图文思维之间的转换能力。
与我院师生的问答交流中,柯律格教授展现了他幽默智慧的另一面。鼓励学生应培养自己的好奇感与反思精神,并希望大家不要以固有的中西二分,来看待艺术作品乃至鲜活的历史问题。
在闭幕仪式上,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振宇首先向主讲人和参与此次活动的师生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致闭幕辞:中国美术学院设立“潘天寿纪念讲座”和“贡布里希纪念讲座”,确立一中一西、相互映发的研究格局,以期开阔美院学子的人文视野,破除僵化对立之藩篱,趋近王国维先生所说的 “学无中、西,无古、今,无有用、无用”之境。
据悉,早在1997年,中国美术学院就设立“潘天寿纪念讲座”,第一次邀请的主讲是国际著名艺术史学者高居翰。当年,高居翰以“中国艺术史中的诗意画传统”为题所做的讲演,在国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近年,我院又重启这一讲座,力邀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展开主题讲演。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