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栾体坤 编辑:赵雨岑 来源:国际教育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6-20
作者:栾体坤 编辑:赵雨岑 发表时间:2019-06-20
为贯彻十九大会议精神在文化艺术交流上的落实,助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充分依托杭州本土文化艺术资源,大力促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为在杭国际学生和广大市民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搭建实践、实习与交流平台。
6月18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和清波街道在西卡艺术中心(清波街道7号)设立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留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与实践基地。
现场合影
参加基地启动仪式的嘉宾有上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来剑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金志林、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赵楠、共青团上城区委书记刘婷婷、清波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吕火良、清波街道党工委宣传统战委员朱军、清波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颖、西卡艺术艺术中心主任刘喜君、杭州日报社陈友望、清波幼儿园副园长孔晓燕、杭州艺术品协会副会长管淼林、雅昌艺术网总经理林建峰、浙江美术网总经理宋金聪、浙江英秀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德锋,及中国美术学国际教育学院师生们。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金志林,清波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吕火良分别致辞,表达了对此次画展的支持和对各方的感谢。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金志林院长致辞
清波街道党工委组织委员吕火良致辞
仪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与杭州清波街道的相关领导签署共建协议,双方将结合杭州历史名城和上城南宋文化,共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国际文化艺术的交互式发展模式和国际艺术人才培育模式,把基地打造成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互通的媒介。积极发挥街道党工委平台优势和中国美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资源优势,实现合作共赢。
在这一国际化文化交流基地的打造中,清波街道积极发挥党工委平台优势,与中国美院国际教育学院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以“艺术实践进社区”活动为例,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将充分发挥师生的专业优势和语言优势,定期选派由老师和国际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为街道和社区举办艺术课堂、讲座、国际文化艺术周等社区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区文化生活品质,促进世界文化艺术在基层的交流。师生志愿者还将在周末和每年寒暑假期间,开展公益支教,积极参加街道和社区青少年俱乐部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金志林院长(左)清波街道统战委员朱军(右)签署共建杭州历史名城和上城南宋文化战略合作协议
上城区旅游文化体育局书记赵楠与西卡艺术中心总经理刘喜君共同为南宋皇城小镇国际留学生文化艺术交流实践基地揭牌
中国美院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栾体坤和中国美术学院日本籍留学生丸川直人作为"同心文化使者”,由共青团上城区委刘婷婷女士为师生志愿者代表颁发“同心文化使者”聘书。
开幕式最后,上城区委常委统战部来剑波部长讲话,他表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碰撞,中国文明和国际视野的交融,这是时势所趋!中国美术学院——清波街道南宋皇城(小镇)国际学生文化交流和实践基地的打造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一带一路’发展媒介,为在杭留学生和广大市民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搭建了实践与交流平台,让国际留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南宋文化,种下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种子。”
开幕式结束后,各领导、嘉宾移步二楼,就此次活动及日后的长期合作展开讨论。上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来剑波,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金志林分别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上城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来剑波
同时,现场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以“RE-BIRTH(复生)”为主题,展出来自塞尔维亚的艺术家米阳光(Svet Milu)的作品。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留学生文化艺术交流与实践基地首位展出的艺术家,米阳光表示,来到中国后,她寻找到新的创作角度,在绘画形式、色彩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
“复生”是对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的探索,它将深入到我们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联系之中。因此,我的画想表达的是寻找、反思的需要,与我们真实的自己联合起来,通过对物质和精神的原始匹配点的视觉解构,为个体的自我感知和自我重建奠定了基础。
Svet Milu讲:“我的作品是一些新的观念和与我们内在自我的新的交汇点,因此,不可避免地被镜面所捕捉的观察者,被要求密切地反思自己和他们支离破碎的思想和生命。”
本次展览共展出18套作品,题材有《情谊》、《期待》、《种子》等,全部由油彩、沙子和镜子等材料创作,采用生动的绘画和浮雕手法,在独特的视觉艺术中渗透着强烈的抒情和人文成分,探索新的绘画语言。首场展览将持续到6月26日。
部分作品展示: